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金融時報:如何打造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之道

時間:2009-07-14 15:00   來源:環球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7月13日文章,原題:如何打造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之道

  自打作為美國學生進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學習MBA課程以來,一個問題總是在我與新朋友的對話中冒出來,無論對方是中國同學還是其他“外國佬”。問題是:為什麼來中國?為什麼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為什麼不在美國多如牛毛的MBA課程中挑一個?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中國以及13億智慧的中國人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我知道,不來這裡唸書將成為不可饒恕的錯誤。

  美國和中國之間存在一個裂縫。我不只是指地理距離上的、歷史和文化上的差異甚至語言障礙。一個無形的裂縫也存在於美國人和中國人的思考過程、信念、設想和預期中。這些都是兩國商業談判中的重要驅動因素。這就是為什麼在西方和中國的商業交往中,誤解很常見,而合作常遭挑戰。

  從遠方了解一個重要地區及其人民是一個體面的職業。但把自己融入其中,親眼目睹21世紀一個全球大國的重新崛起,以此提高自己的判斷力,這是我希望實現的。

  我對中國的最初印象來自童年,也來自我爺爺的兄弟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的遺贈,他打開了美國通往中國之門。

  我畢業時感到對中國文化和商業實踐已經相當精通。但我也意識到,通過二手故事、講座或是案例研究,根本無法真正了解世界的下一個超級大國。在中國生活,學中國語言,通過旅遊、與中國教授和同事討論來吸收文化,是真正“進入”中國的必要步驟。

  舉個例子,通過對競爭的理解就能發現兩國一個核心分歧。對我這代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孩子來說,富足的生活可謂唾手可得。教育權利、社會網和工作機會都是二戰那代人經歷掙扎後留給我們的成果。我們爺爺輩的人們為下一代打下了生活基礎,也為我們這一代很多人創造了近乎讓人自滿的生活環境。中國二十來歲這一代人身處的環境則大大不同。中國年輕人接受競爭的訓練。競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從在教室搶好座位,到競爭激烈的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再到每天擠地鐵。當你一直接受競爭訓練,無論最後成或敗,一個有進取精神的心態就會佔優勢。

  美國和歐洲未來的領導者們,必須接受來自教室內外的教育,尤其是到國外。為了解中國付出努力越多,我們消除隔離雙方裂縫的幾率就越大。最後我們會一起贏得勝利。(作者為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侄孫迪翁·尼克松,何晏譯)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