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朝鮮日報》7月27日文章,原題:美影響力減弱 亞洲股市成“中華天下”
亞洲股市的勢力版圖開始以中國為中心重新改編。
此前主要跟隨美國股市變動的亞洲股市中,臺灣地區、香港地區和新加坡等所謂的“中華圈”股市開始跟隨中國股市變動。這些中華圈股市進入今年以後一直走高,和目前尚未恢復到去年雷曼兄弟破產之前股價的美國和歐洲股市形成鮮明對照。
這是因為中國正在帶動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反彈復蘇。在全球金融危機面前,中國政府通過強而有力的經濟刺激政策頑強抵抗,結果沒有受到太大衝擊。海外專家將這些中華圈股市稱作“大中華(Greater China)”。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領土進一步擴大。隨著中國大陸和臺灣關係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也備受關注。全球投資者紛紛減少在發達國家的投資比重,開始大幅增加對“大中華”的投資。
但也有人主張說,美國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還很大,因此,如果美國經濟不復蘇,中華圈股市也要進入調整期。
以中國為首中華圈股市紛紛上漲
從年初到本月24日,美國股市僅上漲了3.6%.而至今為止一直受到美國和全球股市影響的香港股市則在同期內上漲了39%.因為,中國政府推行的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充足的資金流向了香港股市。22日,計劃在香港股市上市的中國建築材料生產商北京金隅股份(BBMG)獲得踴躍認購,融資75萬億韓元。由於中國本土的機構投資者踴躍參加,從而其競爭率超過78比1。
中國股市進入今年以後上漲85.2%,其比率在主要國家中居首位。臺灣地區(51.9%)和新加坡(43.8%)等股市也受到中國的影響同步上漲。尤其是,因馬英九政權上臺後兩岸關係迅速親近,臺灣股市甚至被海外投資者稱作“中國的納斯達克”。在臺灣股市總市值中佔據大部分的電氣電子行業紛紛將中國本土視為主要生產基地和出口市場。
由於中華圈股市開始以中國為中心變動,英國《金融時報》(FT)21日援引英籍投資銀行匯豐銀行(HSBC)首席中國投資戰略家的話報道說:“中國大陸的政策對香港和臺灣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可以將這些地區稱為‘大中華集團(bloc)'。”
全球投資資金涌向中華圈股市
根據匯豐銀行上月底面向主要國家基金經理人實施的問卷調查結果,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等整個中華圈被認為最有潛力的投資地區。
這是面向運用世界基金資金中13%的12家投資公司的代表級基金經理人實施的調查,因此備受關注。成為調查對象的公司中有四分之三表示會擴大對中華圈股市的投資比重。沒有一家公司表示會縮小這一比重。實際上,12家投資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所有基金餘額比前一季度減少了4%以上,但中國基金規模反而增加了 1.3%。
這和日本股市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投資公司中有70%回答會縮小對日本股市的投資比重。回答要減少歐洲股票投資的公司也從第一季度的22%增加到第二季度的36%。韓華證券中國組組長趙龍讚(音)分析說:“在美國和歐洲萎靡不振的情況下,中國刺激消費的效果波及到整個亞洲。中華圈國家股市的投資魅力將會繼續提高。”
韓國股市已有一隻腳邁入中華圈
對於對華出口比重較大的韓國股市來說,中國的增長成為利好因素。雖然IT領域景氣下滑,但韓國股指2007年能超過2000點,來自中國的利好因素也發揮了作用。可以說,韓國股市已有一隻腳邁入中華圈股市。
但有人指出,如果中華圈國家團結在一起,排擠其他國家,那麼韓國企業的立足之地就會縮小,並對股指產生負面影響。去年中國進口的前50種商品中,韓國和臺灣在34種主要工業品和基礎材料方面展開競爭。
最近,韓國股市未能充分享受到“中國效應”。KOSPI指數5月以後只上漲了9.7%。相反,新加坡(31.9%)、香港地區(28.7%)和臺灣地區(16.4%)等中華圈股市則與同期內上漲36.1%的中國股市同步變動。
但有人主張說,如果美國的需求不恢復,僅靠中國的力量還不足以帶動全球經濟增長,亞洲股市最終會重新和美國股市一起變動。他們分析說,如果中國出口的最終消費者——美國的經濟得不到復蘇,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不會持續下去。Taurus證券研究員吳泰東(音)表示:“如果美國的需求不恢復,東亞股市的復蘇只不過是殘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