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新華國際時評:發達國家對國際糧食危機難辭其責

時間:2008-05-08 13:1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5月8日電(記者葉書宏)最近一段時間國際糧價高企,在部分地區還引起了市場恐慌和社會動蕩,糧食強國美國也未能倖免。發展中國家本是這次危機的主要受害者,但一些發達國家卻把矛頭指向發展中國家,美國總統布希甚至把目前的全球糧食危機歸咎於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的糧食需求增長。印度商業國務部長賈伊拉姆·拉梅什說:“布希再一次證明他完全錯了。”

  拉梅什的話並非臆斷。據印度《商業旗幟報》援引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的全球食品市場報告說,印度的穀物消費量預計從2006年-2007年的1.931億噸增加至2007年-2008年的1.973億噸,增幅為2.17%;而美國同期的穀物消費量從2.776億噸增至3.104億噸,增幅高達11.81%,佔世界穀類消費量的比重從13.46%升至14.74%。不難看出,布希的論調頗有些“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味。

  農業權威專家指出,此次糧食危機從醞釀、發展到凸顯這幾個階段,無不與發達國家密切相關,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應該對此承擔主要責任。

  危機爆發前,發達國家長期實行的農業補貼政策導致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嚴重扭曲,極大衝擊了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市場,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全球糧食庫存造成持續的負面影響。在危機發展階段,即2006年10月以後,石油價格飆升,農用燃料和化肥等成本增加直接導致糧價上揚,更嚴重的是,石油價格上漲使得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力發展生物能源,汽車與人爭糧愈演愈烈,糧食供給狀況進一步惡化。在危機凸顯階段,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並引發金融動蕩,投機資本大量涌入糧食期貨市場哄抬價格乘機漁利,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糧食供給的失衡狀態。

  因此,單從此次危機形成的主要直接成因看,把引發糧食危機的罪責推向發展中國家毫無道理。事實上此次全球糧食供給失衡還有著長期的、更深層的動因,這也與發達國家的政策有關。聯合國新任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奧利維耶·德許特就指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嚴重低估投資農業的必要性”,迫使承受國際債務的發展中國家以犧牲糧食安全為代價,改種出口創匯的經濟作物。

  此外,發達國家的農業資本化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衝擊也不容低估。最近幾十年,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業資本化程度不斷加深,逐漸形成強大且集中的糧食集團和聯合體。一方面,這些集團壟斷全球糧食生產投入環節,使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等生產性投入逐步集中,如德許特所言,美國孟山都公司和陶氏公司等大企業掌握著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種子、化肥和除草劑等產品的專利權,卻讓發展中國家的小規模生產者買不起生產資料,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另一方面,這些集團致力於推動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使得多數在資金和技術上不佔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被迫讓出國內農產品市場,導致當地的農業生產停滯不前。

  從經濟層面看,商品價格變動與供需關係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此次糧荒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相交織,表層原因和深層結構性因素相混雜,把危機的原因僅僅歸咎於少數幾個國家的消費量變化未免有失偏頗。真正理性的態度應當是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的深層根源進行反思,並提出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抑制糧價上漲對全球經濟穩定發展所帶來的衝擊,已成為國際社會刻不容緩的任務,所有國際社會成員特別是發達國家必須主動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推諉和轉嫁責任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