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透視中國經濟基本面:仍能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時間:2008-11-04 08:2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劉錚、周英峰、李延霞)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加劇,對世界經濟增長和穩定造成嚴重衝擊。溫家寶總理近日指出,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和經濟造成的影響是有限的、可控的。中國政府將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堅決維護經濟穩定、金融穩定和資本市場穩定,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這就是中國應對這場危機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當危機到來的時候,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還要貴重。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在認真分析形勢的基礎上,我們要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為什麼我們說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到底受到了哪些影響?國家統計局權威人士和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研究的專家們對此進行了解讀。

  衝擊主要來自出口

  信心來自對全局的準確把握,有信心並不回避問題,反而是建立在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從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2.3個百分點的回落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中國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是受到了包括國際金融風暴、世界經濟下行在內的多種因素影響。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惡化已經並將繼續影響中國的實體經濟。

  “衝擊主要來自外部出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說,最近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恰逢美國房地產和消費繁榮,外貿出口增長較快,形成較強的外部拉動,而如今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第三季度經濟負增長0.3%,這是7年來的最大降幅;個人消費下降3.1%,為28年來最大降幅。從目前情況看,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多半會延續下滑態勢。根據通常定義,連續兩個季度經濟負增長即可認為經濟陷入衰退。歐元區的經濟情況頗似美國。

  歐盟和美國分別是中國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這兩大市場的經濟低迷,直接影響了中國出口。前三季度,中國出口雖然依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但增速回落4.8個百分點,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比上年同期減少了1.2個百分點。

  “考慮到同期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出口實際增幅回落得其實更明顯一些,出口企業面臨嚴峻挑戰,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指出。

  儘管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業沒有產生大的直接衝擊,但金融業境外投資收益受到影響,世界金融體系受到嚴重衝擊將會間接對中國金融業產生影響。此外,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持續低迷,居民收入增速出現減緩,經濟增速減緩已持續五個季度,這些都影響到人們對未來的發展預期。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面對國際不利環境,第三季度中國企業家和消費者信心指數都降到近幾年的低點,不容樂觀。

  四大因素支撐起中國經濟良好基本面

  在形勢異常複雜多變的時刻,把困難和問題估計得充分一些,是為了更好地應對挑戰,以迎來更好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當前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並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四大因素牢牢地支撐起中國經濟的基本面。

  馬建堂指出,從國際通行的指標看,判斷經濟基本面要看經濟增速、物價水準、國際收支和就業形勢。從這四個方面看,中國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總體運作良好。

  從經濟增速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在前三季度有所回落,但環顧全球,依然是最高的。在歐美經濟瀕臨衰退,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國家前三季度增長率在6%至7%時,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9.9%的增速。這一增速也略高於改革開放30年來的平均增速,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比較強勁的增長。

  中國經濟增速的減緩,與美國經濟減速的成因迥異。張立群分析,美國經濟減速乃至負增長是金融危機爆發後必然承擔的結果,而中國經濟減速更多的是主動調控。過去5年來,中國宏觀調控的取向一直是“防過熱”,減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宏觀調控發揮了效應,因此不必感到恐慌。

  從物價上看,中國控制通貨膨脹取得了明顯成效。馬建堂指出,這次只用了6個月的時間,就把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同比漲幅從8%以上控制到5%以下。而改革開放以來前三輪物價快速上漲,分別用了12個月、29個月和59個月才把CPI從8%以上控制到5%以內。

  在國際收支平衡方面,中國外匯儲備仍在不斷增加。馬建堂指出,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已增加到約1.9萬億美元,這使得中國具備非常強的支付能力。

  從就業情況看,中國前三季度新增就業936萬人,完成了全年就業目標任務的94%;實現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1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9%。因此,就業形勢總體也是好的。

  中國經濟增速全球最高、物價得到很好控制、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就業總體良好,馬建堂總結說,這就是為什麼說“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變”。他還用“寒秋中的暖意”來描述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認為,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金融自身的穩定性、實體經濟增長的活力和競爭力都沒有受到大的傷害,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但是要及時採取措施防範經濟下行過快。

  中國經濟仍能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自然能夠增強人們的信心,但人們更關心的是未來前景。從市場潛力、發展動力和政府宏觀調控水準等諸多方面深入分析,中國經濟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完全能夠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中國經濟的發展,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強大的發展動力,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13億人口提高自己生活品質和水準的努力會持久地進行下去,這是一個穩定的、極為龐大的國內市場,市場潛力巨大。”張立群指出,中國城鎮化、工業化和資訊化的繼續推進,會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活水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論每人平均水準依然較低。與世界先進水準乃至平均水準有巨大差距,其實就是巨大潛力。

  從消費看,2007年中國每千人機動車擁有量為33輛,而美國2005年就已經達到814輛,日本2004年達586輛;每百人有因特網用戶數16個,美、日都是70多個。農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更低。汽車、電子資訊等國民經濟支柱和先導產業,依然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當前在出口增速減緩、投資實際增幅回落的情況下,消費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種變化從2007年就開始出現,當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多年來首次超過投資;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消費同比增長22.0%,扣除價格因素,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了大約3個百分點。

  從投資看,交通、住房等仍需大量投資。2007年中國每萬人鐵路長度為0.6公里,美國2005年達到5公里以上,日本近2公里;城鎮化水準為44.9%,世界平均水準為49%,高收入國家為78%。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宏觀調控水準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面對複雜多變的形勢,6月份以來,中國實施了靈活審慎的宏觀調控政策。“防過熱、防通脹”的宏觀調控任務及時在年中調整為“保增長、控物價”。如今,“保增長”進一步明確為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首要任務。中國已經採取了並將繼續出臺一系列措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包括上調出口退稅率,連續降低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採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核準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支援房地產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等。在外需可能進一步減弱的情況下,擴大內需成為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著力點。

  不少企業面對危機主動迎戰,化危為機。如今,在東南沿海企業中,有的借機吸納更好的人才,有的在海外拓展行銷網路,有的收購了海外研發中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產品結構。企業作為經濟的細胞,應變能力增強,不斷優化升級,這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夯實了基礎。

  蔡志洲認為,只要政府調控措施及時有效,企業應對得當,中國經濟能夠繼續保持年均增長9%至10%的較快發展。

  “相信經過風雨的洗禮,中國經濟不僅能夠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而且能夠在又好又快上邁出更大的步子。”馬建堂表示。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