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4日,俄羅斯總理普京訪華,並參加中俄總理第十四次定期會晤,其間簽下一系列中俄協議,合作內容涵蓋廣泛領域。一系列中俄協議中,兩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最引人注目。
普京訪華,給中國帶來什麼?在專家看來,兩國在經濟領域合作有兩大看點,即合建俄羅斯高鐵和天然氣合作。同時,兩國在貿易結構升級和貿易規模擴大上都將有所改變。
復旦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孫琳副教授與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徐明棋教授,對中俄系列經濟協議進行了解讀。
為何選擇中國高鐵技術
13日,中國鐵道部和俄羅斯運輸部、鐵路股份公司簽署了關於在俄羅斯境內組織和發展快速和高速鐵路運輸的諒解備忘錄。有俄羅斯媒體猜測,海參崴到哈巴羅夫斯克這條遠東的鐵路幹線,有可能用上中國的高鐵技術。
高速鐵路是指營運速率達每小時200公里的鐵路系統。高速鐵路項目技術含量相當高,不僅僅是鐵路,而且包括工務工程、通信信號、牽引供電、客車製造等多方面技術。世界最先進的高速輪軌技術誕生在日本、法國和德國這3個國家。後來美國在法國高速鐵路技術的基礎上研製了自己的高速鐵路。1971年磁懸浮列車面世,日本和德國精於這方面的技術,至今磁懸浮已經有8個型號,上海磁懸浮採用的就是最新的型號。
在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高鐵技術已經很發達的情況下,俄羅斯為什麼要找中國來建設高速鐵路?
孫琳曾在烏克蘭基輔大學留學多年,在留學期間曾多次往返于彼得堡和莫斯科及其他周邊地區。她介紹,俄羅斯是一個鐵路大國,其鐵路總長8.76萬公里,居世界第二,鐵路是俄羅斯的主要運輸手段,俄羅斯鐵路運輸佔俄羅斯國內各種運輸方式所實現的貨物運輸量和旅客運輸量的三成多。俄羅斯的鐵路網和鐵路系統還是比較發達,從買票到乘坐,基本上不會出現比較擁擠的情況。但是鐵路運輸網還是前蘇聯時期修建起來的,多年來沒有經過太多的改進和提高。從硬體配套設施、車站、火車還有鐵路沿線的這些維護來說,都非常陳舊,即使是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也是如此。
俄工業能源部的一組統計數據也顯示:與1991年相比,2005年俄羅斯的加工工業整體水準下降了32.2%。蘇聯時期一些有競爭優勢的部門逐漸衰落,工業技術和設備大多進入退役期,基礎設施陳舊問題日益嚴重。
徐明棋指出,俄羅斯選擇中國來幫助建設高速鐵路,一方面是由於我國具有成熟的技術水準。因為我們國家自身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 這幾年鐵路技術發展非常快,在學習和研究了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我國進行了再創新,形成自己的一套技術體系,掌握的是整體技術,而其他國家做不到;另一方面就是價格優勢,我國比其他國家價格低20%左右。
“通過高鐵項目以及其他一系列經貿合作,俄方可以引進中國的技術、資金和勞動力,不但對提振經濟大有好處,還能緩解國內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對中國而言,高鐵項目對產業鏈的拉動將是巨大的。”孫琳說。
天然氣合作怎樣雙贏
能源合作歷來是中俄經貿合作的最大亮點。此次普京訪華,中俄雙方在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合作方面均有所突破。最引人注目的是,此次中俄簽訂了《關於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框架協議》,俄方承諾從2014年至2015年間開始每年向中國輸出700億立方米天然氣。目前,中國還沒有從俄羅斯進口過天然氣。
儘管此次中俄簽訂了《關於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框架協議》,但根據以往經驗,天然氣合作能否順利實現,其中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
俄羅斯的石油儲量世界第二、天然氣儲量世界第一,是能源出口大國。中國則是能源需求大國,近年快速增長的經濟迫使其千方百計擴大能源進口,能源合作本身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最便捷、最安全,而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也理應擁有中國這個能源大市場,但實際上雙方的合作一直不順利。
“廣為關注的中俄輸油管道項目歷經十年,幾經變卦,由最初的專線變為支線,原計劃2005年完成一期工程後向中國輸油,但至今一滴油也未輸到。除了石油管道處於膠著狀態外,天然氣管道的進展也十分緩慢。中俄雙方2006年簽署的《關於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諒解備忘錄》計劃2008年修建東、西兩條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2011年實現通氣。但由於雙方無法就價格達成共識,該管線遲遲未見動工。”孫琳介紹。
“關鍵還是達到共贏。雙方必須重視長遠利益,既包括經濟利益也要注重政治利益,在戰略發展的前提下,雙方才能達成共識,才會進一步涉及天然氣供應的具體方式,比如是用管道還是液化氣,還有價格問題等企業層面的問題。”孫琳說。
孫琳預計,在能源產品出口中,俄政府將逐漸減少原油出口,增加高附加值的能源製成品出口。“普京政府從一開始就把能源作為國家崛起的基礎。普京通過對能源資產的重組,恢復了國家對能源部門的控制,掌握了全國石油產量的67%,僅國家控股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就掌握本國1/3的石油和9/10的天然氣產量。在對外能源合作上,普京主張在長期合同的基礎上保證供求雙方的能源安全;對外資開放油氣上游產業,以求進入外國油氣下游產業。能源服務於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國有能源企業成為普京政府對外施壓的工具。從未來發展看,因國內擴大能源生產受到一定限制,同時國內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持續增長,預計俄能源產品出口將呈緩慢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