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外交部發言人制度變遷:幽默並不等於不嚴肅

時間:2009-10-18 10:3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從“坐答天下”到“立唱主角”

  細心人會發現,外交部發言人的答問方式,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了從“坐答”到“站答”的悄然變化。改變10年來“坐答天下”方式的是外交部原部長助理、發言人沈國放。

  1993年至1998年,沈國放擔任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今年9月的一天,沈國放面對記者侃侃而談:“我參加的第一次新聞發佈會是在1994年春節過後。從1993年10月開始,我就為我的首場新聞發佈會做準備,每天都翻閱、記背大量的資料。”

  沈國放說,從新中國成立至1982年以前,外交部曾舉行過多次記者招待會,開展新聞發佈工作,只是一直沒有形成制度。1982年制度創立之初,每週只舉行一次記者會,僅發佈消息,不回答提問。從1983年9月起,改為每月第一次記者會回答提問。從1988年起,每場記者會都回答提問。1995年至今,記者會改為每週兩次,週二、週四下午各一次,除暑期和國家法定假日外,風雨無阻。1997年把現場交叉傳譯改為幕後同聲傳譯。不僅如此,外交部新聞發佈會還取消了對記者提問次數和發佈時間的限制。

  沈國放認為,26年間,外交部發言人制度在不斷完善中發展。但他同時認為,隨著我國在各領域的高速度發展,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持續上升,國際輿論處境仍與我國的大國地位不十分相稱。

  “中國向世界發出的聲音仍然微弱。”沈國放說,“為了及時宣傳和闡述我在重大國際、國內問題上的觀點立場,讓國內外公眾及時了解中國政府的重大舉措、重要政策以及發生的重要事件等,展現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國際上應該更加有力地發出中國的聲音,應該進一步加大新聞發佈頻率,比如每週記者例會起碼應由召開兩次改為召開3次;領導人出訪,同樣可以增加新聞發佈次數。我曾經一天召開過3次新聞發佈會,很受中外記者歡迎,尤其是在出訪國達到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

  目前,外交部每年舉行80多場例行記者會,每場記者會有數十家媒體的近百名中外記者參加。2008年因為舉辦奧運會,全年舉行的例行記者會近百場。2009年1月至8月,共舉行例行記者會53場,主動發佈消息166條,受理記者電話提問2060多個。

  為了方便記者提問,外交部新聞司2000年還設立了發言人移動值班電話。每天24小時包括週末和節假日,都受理記者提問和回答記者提問。此做法一齣臺,就受到外國媒體的好評,認為“這是中國走向更加開放透明的一個舉措”。今年5月25日,朝鮮宣佈進行第二次核子試驗後,當天就接到外國記者100多個詢問中方反應的電話。

  外交部新聞司發佈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外交部還視情舉行專場記者會,迅速、主動發佈消息。如2008年3月10日,我一些駐外使領館受到‘藏獨’分子衝擊後,外交部發言人當晚即舉行記者會予以譴責。”

  “一句話要把人家講得笑起來”

  幽默,能拉近發言人與記者的距離,增強感染力,有利於展現發言人的親和形象。而有些人認為,在記者招待會、新聞發佈會這種正式、莊嚴的場合,面對重大主題,發言人應該始終保持莊重、不茍言笑,幽默詼諧會顯得與會場格格不入,不嚴肅。

  “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幽默並不等於不嚴肅。在重大正式場合,各國領導人幽默、詼諧的表態就是一種普遍現象。”金桂華說。

  金桂華舉了兩個例子。比如,一名記者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非常粗魯地問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美國官方關於柬埔寨問題的解釋顯然是前後矛盾的,是誰在對我們撒謊,然後再通過我們向美國人民撒謊?”基辛格停頓了一秒鐘,馬上就回答:“我喜歡這種提問的建設性精神。”他的回答博得全場掌聲。

  “在外交場合回答問題,需要靈活機智和幽默應對。”金桂華說,1979年鄧小平訪美,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設家宴款待鄧小平一行。席間,布熱津斯基問鄧小平:“中美建交,卡特總統在美國遇到親臺灣勢力的阻擋,不知道您在貴國是否也遇到同樣的麻煩?”鄧小平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有,臺灣省就反對!”

分享到: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