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我國房價都保持在增長水準,由於房價居高不下,多數中低收入群體購買力得不到釋放。業內人士認為,要恢復房地產價格的理性,必須從結構上解決問題,即對房地產業進行分類管理,構建多層次城市住房體系,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
記者從山西省房地產協會了解到,2003年我國房地產業進入宏觀調控時期,宏觀調控的背景有兩個因素,就是投資增長過速、房價增長過快。但是從2003年到2008年六年期間,我國房價不僅沒有降低,而且逐年增長。
山西省房地產協會會長袁綸華認為,我國城市住房模式中,經濟適用住房的比例約為20%,廉租住房10%,50%的人買普通商品房。近年來我國房地產開發力度較大,但是中高檔住房商業銷售比重幅度比較高,經濟適用房和小戶型商品房比重小,加之房價因素,絕大部分中低收入群體的購房需求得不到滿足。
袁綸華說,山西省政府今年出臺政策要求,各地市用於保證保障性經濟適用房的比例不低於20%,但目前除太原市土地規劃符合要求外,其他地市都沒達到要求。此外,按照我國現行政策,20%人群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10%為廉租房,剩餘70%都被擠到了“高價房”。
目前,我國房地產業出現了中高檔住房比例過大,普通住房、經濟適用房、廉價房比例過低的結構性的矛盾,這種矛盾表現在供應、消費、投資、成本等各個環節。專家建議,改變這種現狀,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必須優化結構,分類管理。
第一,要改善房地產的供應類型,有效縮小脫離普通百姓的中高檔商品房供應量,增大滿足70%以上房地產消費者的中低檔住房供應量。
山西省商務學院教授容和平認為,所謂優化結構,要從廉價房、經濟適用房、普通住房、中檔、高檔五個臺階來分析,不能籠統地談房價是高是低,應該說是哪一種類型的房價是高是低。比如公益性質的廉租房應該平價、低價,經濟適用房應該低價,高檔住房實行市場價格。
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務處處長馬培生認為,政府應調整供應結構,多增加一些經濟適用房指標,增加經濟適用房土地的供應量。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業處副處長李月忠說,實現擴內需保增長、降房價的雙重目標,主要應該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給,特別是廉租房。
山西省政協副主席邊鳴濤說,必須堅持以中小戶型住房為住,限制對別墅豪華類土地供應,對高檔的商品房和普通住房之間實行差距利率,建設政府持有產權、業務化管理的廉租房。
第二,降低房地產業的成本結構,關鍵要加快財政、稅收、土地等體制改革。
袁綸華認為,目前土地出讓金是一個成本大塊,各種稅費100多項,加起來也是個大塊,體制不改革造成房地產業的高額成本,最終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
浙江綠城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鞠宗霖副總經理說,合理的定位是很重要的,政府在土地出讓的時候,應該定位不同類型房屋用地價格。對廉租房、商品房用地進行分類定價,才能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劉翔霄 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