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永久關停個人網站數還將增加

時間:2010-03-09 11:57  來源:東方早報

  稱被永久關停個人網站數量還將增加

  東方早報記者 是冬冬

  前不久國家對個人網站的整頓讓業內風聲鶴唳。近日,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李毅中在接受鳳凰衛視《問答神州》主持人吳小莉專訪時承認,對於個人網站的處理採取了一些矯枉過正的方法,但絕不是封殺個人網站,並透露在第一季度要加大整頓工作的力度。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工信部目前已經允許個人網站進行備案註冊,但是由於門檻較高,或將導致部分站長將網站移至海外。

  將加強整頓力度

  鳳凰衛視《問答神州》的專訪涉及網際網路整頓、3G牌照發放等話題。面對中國是否全面封殺個人網站的質疑,李毅中認為一些網友產生了誤解。李毅中表示,之前由於網際網路的專項整治,對於涉及黃色淫穢的網站採取了相應的措施,牽涉到對個人網站採取了一些矯枉過正的方法,並就此請廣大網民理解。“就是把它先停掉,停掉以後進行清理,然後再一個一個的恢復,可能會有這些情況,這個網民他原來上這個網,現在沒有了,他就會有意見,我想這是在整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李毅中說道。

  據數據顯示,去年全國關閉未備案網站13.6萬餘個,關閉或遮罩淫穢色情網站1.5萬餘個。由於大規模的整頓,不少知名網站因涉及不良資訊都遇到暫時無法訪問的情況,而一些個人網站則是被徹底關閉,尤其是個人視頻下載和分享網站。

  李毅中進一步強調,“網際網路整頓運動是為了發現網際網路、手機中的黃色淫穢資訊,目的是排除,刪堵,不是封個人網站,是為凈化這個網路環境,是針對非法的黃色資訊進行整頓。”

  談及上述整頓持續的時間時,李毅中透露至少在第一季度這段時間,“恐怕還是要加大工作力度”。他表示再持續進行一段時間的整頓,才能在專項整治行動中見到效果;相信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隨著對個人網站的管理力度的增強,被永久關停或暫時關閉的個人網站數量還將增加,個人網站會迎來一個暫時的“冰封期”。

  個人網站之痛

  網友對個人網站被封殺的懷疑緣于去年12月初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發佈的一則公告,公告稱個人用戶將沒有資格進行域名註冊,只有企業、機構等法人才有資格進行註冊,而目的就是為了杜絕黃色淫穢網站的滋生。此後不少已經註冊的個人“.cn”域名被停止解析,即無法通過網路訪問。

  但2月底,工信部發文,表態認可個人可以申辦網站。李毅中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對於整頓個人網站,絕不是對個人網站的封殺。根據工信部《進一步落實網站備案資訊真實性核驗工作方案(試行)》,個人在提交相關資訊進行審查後,應持相關證件前往介入單位當面檢驗資訊,相關省管局進行審核,最後提交至部備案系統。

  雖然李毅中表態,並非對個人網站進行全面封殺,但在工信部試行通知出臺時,雖然允許個人開設網站,但客觀制約因素依然不少。早在網際網路整治時期開始,就有部分站長對此感到悲觀,抱怨國家重拳打擊網際網路非法色情資訊,牽涉了部分中小網站的暫停整頓。有分析指出,不少個人網站已經陷入了經營困境中,而新的備案審查方法對站長有諸多要求,無疑會將增加管理成本,提高了個人網站的門檻,且站長不一定有能力支付管理成本,部分效益不高的個人網站站長或將選擇海外主機。

  “谷歌應遵守中國法律”

  1月初,谷歌官方表示因受到來自中國的駭客攻擊以及不願繼續對搜索關鍵詞進行過濾審查,考慮撤出中國市場、關閉中國辦事處,從而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谷歌撤退鬧劇”。其後,關於谷歌的報道層出不窮,最近又傳出谷歌已經恢復與中國政府談判的消息。

  李毅中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回應谷歌退出事件時表示,首先網際網路要依法監管,凡是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都要遵守中國的法律;第二,中國網際網路是很開放的。目前相關部門正在與谷歌就雙方爭議問題進行磋商。“我們的態度是很明朗的,就要看谷歌的態度了。”李毅中說道。

  李毅中忠告谷歌,“如果谷歌還想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應)遵守中國的法律,尊重中國網民的意願。”

  工信部副部長苗圩6日曾表示,至今未收到谷歌公司要求與中國工信部進行談判的報告,也從未與谷歌公司正面接觸過,有關谷歌退出的消息是通過媒體或者美國國會聽證會宣佈的。苗圩稱,谷歌公司問題只是網際網路技術問題,沒有上升到影響中美兩國關係的程度,且如果證據確鑿,中國將懲罰攻擊谷歌的駭客,但目前並未受到谷歌任何投訴。苗圩又稱,中國政府歡迎包括網際網路企業在內的外國公司到中國投資,如果谷歌願意留下來,遵守中國法律,中國表示歡迎,如果選擇退出,必須履行好有關法定程式,做好用戶的善後事宜。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