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國家林業局局長:今春沙塵暴何以波及大半個亞洲

時間:2010-04-03 15:2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春沙塵暴何以波及大半個亞洲

  ——訪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

  今年入春以來,我國先後發生了5次沙塵天氣,尤其是3月20日的強沙塵天氣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請他介紹中國今年發生沙塵天氣的總體情況。

  問:為什麼今年3月沙塵暴發生了5次之多,影響範圍幾乎波及到大半個亞洲?

  賈治邦:根據我們的監測和統計,今年入春以來,我國一共發生了5次沙塵天氣。其中,3次強度較小,影響範圍也比較小,影響的地方是甘肅、寧夏、內蒙古等西北地區。這3次沙塵的發源地是河西走廊和內蒙古。

  另外2次,也就是3月20日和3月22日發生的2次沙塵天氣,強度較大,影響範圍較廣,沙塵甚至飄到了香港和臺灣。這2次沙塵的發源地是蒙古國,途經我國新疆、甘肅、內蒙古時不斷得到加強。

  首先,沙塵暴是一種自然現象,它的形成有風、沙兩個基本條件,只要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就有可能形成沙塵暴。今年入春以來,我國西北大部分地區基本無降水,氣溫回升較快,加速了土壤解凍,再加上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有利於沙塵天氣的發生。

  至於沙塵為什麼跑得那麼遠,波及大半個亞洲?據監測,這主要是因為受蒙古氣旋影響(“蒙古氣旋”為氣象學術語,是指逆時針旋轉著上升的氣流),在蒙古國南部產生強烈的上升氣流,捲起地面沙塵,上升至3000-5000米高空,同時受西伯利亞強冷空氣影響,沙塵一路向東南移動,肆虐我國華北、華中、華南等地區,甚至影響到香港、臺灣地區。

  問:沙塵暴是一種自然現象,從根本上講是很難避免的。那麼,面對沙塵暴,我們是不是就無能為力了?

  賈治邦:不是的,我們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一方面,在沙塵暴發生過程中,為了減少它的影響和危害,我們建立了一整套應急機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林業部門和氣象部門進行密切合作,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會商,及時發佈沙塵天氣預警預報,提醒各地做好應急處置工作。二是林業部門在沙塵暴發生的主要路徑上,建立了39個地面監測站,隨時掌握和報送災情資訊,為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決策依據。三是在出現沙塵天氣時,各級林業部門堅持24小時值班,重點省區還派人到重點地區指導防災應急工作。四是加強老百姓預防和應對沙塵災害知識的普及,告訴群眾如何加強人員、牲畜、農作物等的防護。

  另一方面,為預防和減少沙塵暴的發生,我們積極採取植樹造林的方法,增加沙區地表植被。

  問:我到沙區採訪時了解到,森林植被能防風固沙,綠洲地區就不容易起沙塵,沙區很多老百姓都是先栽樹後蓋房的。

  賈治邦:你說得很對,植樹種草不僅是防沙治沙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預防沙塵暴發生的有效途徑。據專家研究,沙塵經過有林子的地方,林子內風速可降低30%-50%,從而減輕了沙塵的強度。植被蓋度在40%以上,就很少有風沙活動。植被蓋度在15%-40%,風沙活動較多。植被蓋度在15%以下時,就容易揚沙起塵。

  這些年來,我國非常重視沙區的生態治理和植被恢復,投入大量資金,實施了“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沙區生態得到了有效改善。全國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已由20世紀末的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每年減少1283平方公里。

  問:這個成績確實令人振奮,那麼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賈治邦:我國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2001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2005年國務院出臺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07年國務院授權國家林業局與12個沙區省級政府簽訂了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書,並實行有效的考核機制。

  我們在具體措施上,堅持科學治沙、綜合治沙、依法治沙的方針,切實搞好沙化土地的預防、治理和利用。

  ——在預防上,對生態脆弱地區,執行“三禁”制度,禁止濫樵採、濫開墾、濫放牧,對不具備治理條件的,就劃定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

  ——在治理上,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以發展灌木林和鄉土樹種為主,加大封沙育林育草力度,營造防風固沙的林網、林帶。

  ——在利用上,充分利用沙區的光、熱等資源,堅持生態優先,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沙產業,逆向拉動沙化土地治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分享到: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