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中國@2016】“一帶一路”軟聯通:打通文脈 共用價值

2017年01月03日 20:29:37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中國@2016】文化金融發展的四個發力點

  【2016年度文化盤點系列——文化走出去】

  作者: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 趙磊

  “一帶一路”是通心工程,要在沿線國家民眾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首先,“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文化通心。“一帶一路”的核心內涵是互聯互通。其中,“軟聯通”就是要重視語言、文化、精神和價值層面的溝通和交流。從本質來看,人心相通是最高層次、最有意義的相通,但也是最難實現的相通。

  語言是實現人心相通的基礎。“一帶一路”語言戰略的短期目標是交流、便利。要建立“一帶一路”沿線語言的人才庫,包括專家和翻譯人員等。在國內,義烏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貿易的品牌城市,其中一個原因是義烏集聚了大量的阿語人才。貿易離不開便利,準確的翻譯能夠使“一帶一路”建設更加通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語言不通也是“痛點”,在筆者調研過程中,有很多“走出去”的中資企業表示,由於語言問題而走了很多“冤枉路”。

  “一帶一路”語言戰略的中期目標是學習、進步。學習是交流的高級層次,即不是被動而是主動地融入國際社會。在這個過程中,要發現語言和文化之美。今天,中國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能源和市場,而是國際化思路和全球化視野。語言背後是習俗、傳統,重視語言就是重視細節,就會切實關照沿線國家對中國的務實需求,從而倒逼中國企業進行供給側改革,在漸進性創新的基礎上,充分重視智慧財產權等“軟聯通”要素,實現中國的突破性創新和跨越式進步。

  “一帶一路”語言戰略的長期目標是提升中國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的文明型崛起。語言是豐富多彩的,但國際社會的主流語言(通用語言)會從一個側面展現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認可程度,就如同人民幣國際化一樣,漢語、中醫藥、中餐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標識也會逐漸“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去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認同中國價值。在這個過程中,要用鮮活的語言、深刻的事例,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讓國際社會共同分享中國成長的紅利。

  其次,“一帶一路”需要“受眾本位”意識,不斷夯實社會和民意基礎。在海外調研時,筆者發現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一帶一路”,有外國朋友說:他們對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但感覺中國的文化供給嚴重不足;甚至有中東歐國家負責經濟的領導人,依然不清楚“一帶一路”還包括文化、教育、旅遊等內容,他們的認知就是“一帶一路”=基建+物流+貿易+能源+投資,等等。可見,“一帶一路”仍需加強外宣與文化交流力度。

  在柬埔寨,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非常受歡迎,但語言與技能培訓機構應先補足。語言是文化的基礎,也是文化的門檻。一般來說,孔子學院主要針對青年大學生、中國文化中心主要服務社會精英,但是如何解決普通民眾對中文的廣泛學習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並應立即著手解決。柬埔寨的今天特別像38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人們對知識的渴求非常強烈。在柬埔寨,70%的人口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家白天下班之後,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夜校,主要學習語言,包括中文、韓語、英語、日語等,原因很簡單,掌握一門語言對就業以及薪酬提升幫助很大。筆者在柬埔寨訪問時,發現街道兩邊到處是韓語、英文、日語學校,而中文培訓機構則相對較少。因此,建議在絲路沿線國家多提供中文語言培訓以及專業技能培訓,有利於夯實民意和社會基礎。

  的確,“一帶一路”有深厚的文化土壤。2016年9月,筆者赴波蘭參加第26屆東歐經濟論壇,會議期間遇到一名吉爾吉斯斯坦議員,該議員認真地告訴與會代表:1、“一帶一路”是偉大倡議;2、中亞國家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吸引外來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國家經濟狀況、社會穩定;3、吉爾吉斯斯坦及中亞國家全力支援“一帶一路”。該議員是吉爾吉斯斯坦東幹(回民)協會主席,說著一口非常地道的陜西話,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吉爾吉斯斯坦有著7萬多回民,是中亞回民最多的國家。東幹人的先人多數是100多年前由陜甘地區遷徙到中亞的回民。中亞當地人稱其為“東幹”,就是從東岸(東方)來的。目前,中亞東幹人有17萬多人,主要分散于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的30多個聚居點,他們還保留著部分陜甘方言和傳統習俗。可見,文化有多深厚,“一帶一路”的影響力便有多深刻。要充分調動每一位國人、全球6000萬華人華僑對“一帶一路”的熱情,要讓中國人的眼神中充滿對文化的自信與靈動。

  第三,“一帶一路”要從功能定位走向人文定位。這一倡議蘊含的經濟規律是,能源資源總是越挖越少,但文化資源則是越挖越多。未來,要持續加強“一帶一路”軟聯通項目的落地。目前,“一帶一路”項目大多數是重資產項目,如道路、橋梁、港口、隧道、園區、能源資源、工程基建等,這類項目的特點是投資大、週期長,但風險也大。故此,特別需要一些能夠發揮潤滑劑和粘合劑作用的輕資產項目,如文化、教育、健康、旅遊、標準、技術、資質、專業服務等。在教育方面,可嘗試建立“一帶一路大學”,規模不一定很大,但一定是全球青年精英在一起,而且要“行走”起來,如每個學期可以在全球知名高校輪流學習,核心作用是加強青年人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互信的建立,歸根到底,“一帶一路”的關鍵在人,要服務青年、依靠青年、為了青年。

  對企業而言,企業的受歡迎不僅是令人驚嘆的經濟成就,更應是引起共鳴的文化事件。企業本身就是“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主體:一方面,中國企業頻頻收購全球知名的文化品牌,努力提升自身的品牌價值;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充分履行社會責任,在出售商品、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在與國際社會共用中國的文化與價值,要引起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文化共鳴與文化共振。

  對中國企業而言,不僅要重視經濟紅利,而且要重視文化紅利,要充分展現中國企業的文化修為。例如,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財政出現困難,無法按期支付工程款,與其合作的外國企業紛紛停工或跑路。但是,華為、中信建設等中國企業堅定地按合同要求履約。不久,政府財政危機解除,中國企業不僅很快收到了工程款,並且獲得了旅遊區開發、電信合作、農業技術合作、教育合作等更多高附加值的項目,中國企業收穫了尊重與信任。

  2016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軟力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強總體謀劃和統籌協調,堅持陸海統籌、內外統籌、政企統籌,加強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建設,推進輿論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 “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理論支撐、輿論支援、文化條件。

  軟力量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其中,“文化條件”一語中的,“一帶一路”不僅尋找商機、打通商脈,也在構建以多元文化為基礎的命運共同體,致力於打通文脈、共用價值。總之,這一偉大倡議的魅力在於,要從過去500年西方國家主導的功能定位(商業屬性),走向綿延千年人類文明史的人文定位(人文屬性),讓文化的熱度溫暖冷冰冰的器物。(趙 磊)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