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日的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結束後,一場題為“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的大型專題會議旋即舉行。與會嘉賓各抒真知灼見,碰撞思想火花,向世界呈現了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思考和主張。
新加坡前總理、現榮譽國務咨政吳作棟說,由於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好處非常明顯,因此新興經濟體大力倡導自由貿易和開放經濟。其實,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只有贏家,沒有輸家,大家實際上都是全球化受益者,只是受益程度不同。
吳作棟認為,在政治層面上,領導人必須正確處理全球化及其給本國人民帶來的影響。如今,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廣泛佈局,而不再像過去那樣,由單個國家生產一切。以美國為例,汽車行業的就業機會因為全球化而轉移到了韓國、日本、墨西哥等國家,這種基於全球化的就業轉移影響了很多領導人對於國內政策的調整。因此,一些人把注意力放在全球化的消極面上,想要進行逆全球化或去全球化。但客觀上,全球化不可能被阻止,技術發展和網際網路的發展進程也不可能被阻止。當然,全球化的負面因素必須得到有效治理。一方面,要讓那些在全球化中處於落後地位的國家能夠迎頭趕上;另一方面,各國要加強勞動力培訓,這樣可以在國內創造新的就業。
對於當前反全球化聲音在國際上抬頭,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認為,這並不是普遍現象。他說,歐洲存在一些對全球化的質疑聲音,但歐洲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地區之一,歐洲的貿易佔到全球30%,GDP佔世界22%。儘管歐洲的開放政策受到一些質疑,但荷蘭、希臘等很多歐洲國家舉行的民調都顯示,從歐洲總體上看,歐洲民眾非常認同全球化。我們堅持認為,民族主義、保護主義等故步自封的思潮和主張,只會引發重大的政治問題。
IMF前副總裁、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說,現在國際市場的關聯度很高。20年前,亞洲股市與美國股市的關聯度可能只有15%,也就是說,美國和中國的股票市場基本上是分割的。但是現在,這兩個市場關聯度高達85%。大宗商品市場也是一樣,石油、大米、棉花以及鐵礦石的市場關聯度也從20年前的10%,躍升到今天的超過75%。所以從全球來講,不管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所有的市場都互聯互通、互相影響,國際上的系統性風險和市場波動也是彼此關聯的。應對這種局面需要建立跨國性機構,這就需要全球化的政治視角和高瞻遠矚的眼光。現在看來,一個更強有力的、全球化的跨國機構非常必要,只有它才能支援全球化未來的發展。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認為,有人不喜歡全球化這個詞,憎恨全球化這個事實,但對此卻束手無策,因為這是一個大趨勢。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凝聚了57個創始成員國,剛剛又批准了13個新成員國的加入。接下來,今年還有15個左右國家計劃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樣算在一起,未來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國家將在85到90個之間。促進彼此的連通性,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鋪起一條共用成果的道路,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員國的共同意願。
金立群表示,雖然有人擔心自己在全球化中經濟受損,但他想強調的是,儘管受益的程度不同,全球化的經濟中並沒有輸家。我們加大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努力提升互聯互通性,並以此為切入點,來促進政府間對話。我們希望全人類都能夠從中共同受益。
專題會上,嘉賓們儘管對全球化看法不盡一致,但是至少有一點共識,那就是過去30年當中,全球化使世界受益,也使大多數地球人受益,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對於全世界來說都至關重要。得益於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很多國家大踏步走上了發展之路,全世界有10億人脫離極端貧困。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