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團在秦始皇陵博物館前合影留念。(台灣網 黃露佳 攝)
台灣網7月17日西安訊 (記者 黃露佳)7月17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兩岸青年學生走進陜西”活動開啟第二天的行程,來到著名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館和半坡遺址博物館,深入了解和探究陜西文化。來自海峽兩岸的30名青年學生,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自己眼中的陜西,初次觸電陜西文化的他們,對沿途所見所聞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熱情。
皇帝陵兵馬俑 歷史課本“走進”現實
陜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個大一統王朝,有五個建都西安(咸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有“東方金字塔”之美譽。此次陜西行,自然少不了要去參觀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看一看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態各異的陶俑、2000多年前的戰車戰馬、青銅器都讓學子們大開眼界,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拍攝下眼前的壯觀。
氣勢恢宏、千人千面的兵馬俑一個個栩栩如生,令兩岸學子視覺上感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來自臺灣聯合大學光電研究所一年級的鄭承益同學表示,自己以前對兵馬俑的了解都來自歷史課本,現在看到真實的千軍萬馬整整齊齊地展現眼前,很是壯觀。鄭承益說,通過這次陜西行,真正看到秦始皇陵兵馬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對中華文化也更加尊敬。
“重回”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綻光芒
下午,參訪團一行來到位於西安市東郊浐河東岸的半坡遺址博物館。作為大陸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博物館揭示了距今大約6000多年前的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會組織、生產生活、經濟形態、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文化內涵。學生們表示,第一次接觸6000多年的人類文明,除了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撼之外,更對當時的文明發展給予極大地欽佩。
房屋遺跡、圈欄、窖穴、陶窯、墓葬、幼兒甕棺、近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是這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留下來的“文明符號”。“當時的婚姻制度、墓葬制度等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在看到6000多年前就有兄弟合葬、姐妹合葬,這說明中華民族的手足之情一直在傳承,今時今日我們更應該要繼續傳承下去。”來自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勘探工程專業的龐宗表達了他對仰韶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無障礙很包容 兩岸文化碰撞新火花
“如果想和一個人變成至交就要和他一起去旅行。”旅行已經開始2天,兩岸學子錶示,我們沒有代溝,交流沒有障礙,十分期待接下來的行程。30名青年學生,來自不同的大學,成長環境不同,所學專業也各有不同,但是對歷史人文的興趣相同,對兩岸溝通交流的興趣相同,所以可以和諧共處,共同開啟一段精彩的文化之旅。
鄭承益表示,第一次和大陸的同學有這樣一個文化交流,一開始也會擔心會有溝通上的問題,但是發現大家都很用心地在和對方互動,兩岸的學生也在互相的交流和討論中更加了解對方。他希望可以通過這個活動結下一段友誼,讓兩岸的關係更加緊密。接下來的五天行程,學生們表示會以更飽滿的熱情期待接下來的活動,我們也可以繼續期待兩岸文化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這場陜西民俗文化之旅,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