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洪門聯盟總會長劉會進(台灣網 李寧 攝)
台灣網11月30日北京訊 (記者 張潔)1949年,劉會進出生於臺灣澎湖縣虎井嶼漁村的一個普通漁民家庭,1978年在臺灣加入洪門,1999年接任第三任中國洪門五聖山總山主,成為洪門史上第一位穿草鞋上山的布衣總山主,2004年成立全球洪門聯盟,被臺灣島內媒體譽為“傳奇人物”。
談到這一稱號,現任全球洪門聯盟總會長的劉會進笑著對記者說,“其實我也不是什麼傳奇人物,並不是我有什麼神奇的力量,是我們洪門兄弟共同的力量。”
從“兄弟義氣”到“民族大義”
11月28日,適逢第二屆洪門愛國文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記者對全球洪門聯盟總會長劉會進進行專訪,近距離接觸這位“傳奇人物”,揭開洪門身上神秘的面紗。
劉會進告訴記者,明朝末年,明朝名將鄭成功派將領陳永華(化名陳近南)到湖北襄陽聯合反清志士成立“洪門”,至今已經有342年曆史。彼時洪門志在“反清復明”,所謂“忠義”即是指忠於民族,兄弟之間講義氣。
1904年,為中國革命各方奔走的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劉會進說,孫中山建議洪門將“反清復明”口號改為“民族大義”,即效忠中華民族,此時“忠義”的“義”字就成為民族大義,這一意涵一直延續至今。
談及孫中山與洪門的這份不解之緣,劉會進認為,孫中山對洪門的改變為洪門注入新的生命,他說,“‘統一’是孫中山的畢生所望,在今天成為連接海峽兩岸民心及全球華人、華僑的思想橋梁,也刺激兩岸思考中華民族的未來。”
時代變化,精神傳承,孫中山不僅給洪門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斷革新邁進的做法也對洪門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義助孫中山革命的黃花崗之役、武昌起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到抗日戰爭,直到今日的反對“臺獨”,促進兩岸和平統一,342年的洪門歷史,是一篇傳承中華文化的鬥爭史。
從“民族大義”到“時代使命”
劉會進認為,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洪門必須因應時代潮流衍變,他于2011年提出“開創洪門維新”,推動洪門轉型,把洪門轉變為從事公益事業的社會團體,不但解開了洪門的神秘之謎,也開啟了參與國家建設與兩岸和平的新篇章,洪門的愛國歷史功績與忠義文化傳統也得到海內外的充分肯定。
如今,洪門分支遍佈美國、法國、南非、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洪門昆仲全球共有2000多萬人,臺灣島內有20萬人左右,“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洪門,有洪門的地方就有忠義力量。”劉會進說,“洪門忠義精神和民族大義旗幟——反“臺獨”、反“港獨”,促進祖國完全統一,已經獲得全球華人、洪門領袖的熱烈響應和鼎力支援。”
今年5月以來,臺灣新執政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致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遭到破壞,持續8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受到嚴重衝擊。兩岸關係何去何從,兩岸各界高度關注。究竟是什麼樣的精神指引劉會進克服諸多困難也要與大陸共同舉辦反“獨”促統的研討會?
劉會進這樣回答記者:“洪門在中華民族關鍵的時刻,幾乎都是站在第一線的。”他說,洪門在兩岸“統獨”問題上有堅定的立場——兩岸和平統一是全球洪門的終極目標。
洪門所體現的中華民族情感和忠義精神,集中概括起來就是愛國,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中華民族。劉會進說,洪門昆仲2000萬人遍佈全球各地,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洪門。我們應該團結起來,看清大是大非,反對“臺獨”分裂,不遺餘力的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這正是時代賦予洪門新的歷史使命。(完)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