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臺派”,從“蟄伏”到“甦醒”?
在美國,多數人對臺灣了解不深,包括政界人士。但出於意識形態以及地緣政治考慮,儘管美臺“斷交”已長達37年,美國國內支援臺灣的勢力依然不容小覷。
美國國會歷來是保守反華人士的一個大本營。早在二戰結束時,就有一批議員支援蔣介石反共,積極推動美政府向國民黨政府提供各種援助,成為名噪一時的國會“中國幫”。後來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時代演變,國會的反華議員逐漸轉化為“臺灣幫”。進入21世紀後,其形式則是持鮮明“挺臺”立場的非正式議員組織“臺灣連線”。
美國眾參兩院的“臺灣連線”分別於2002和2003年成立,目前參議院參與“臺灣連線”的議員共20名,佔1/5,眾議院137名,超過3成。
近年來,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涉臺議案,涵蓋對臺政策、對臺軍售、臺灣“國際空間”等,“臺灣連線”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以來,兩院“臺灣連線”也搞了不少小動作。當然,也有一些親臺議員支援與中國大陸務實合作。
如此次“電話事件”顯示的,美國一些智庫及學者也是顯著的“挺臺”力量,其代表為傳統基金會、2049計劃研究所(負責人是薛瑞福)和美國企業研究所等。以傳統基金會為例,在該智庫網頁上以“臺灣”為關鍵詞檢索,相關條目就有1400多條。今年美國大選結束僅一週多,該研究所舉行“美新政府與臺美關係”研討會。前文提及的福伊爾納等人都與該智庫關係密切。
“在美國,很多人不了解亞洲,不了解中國大陸和臺灣問題。”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對《環球時報》說,親臺的美國人分為幾種,有些是因為不太懂卻對臺灣抱有“同情”,有些人是因為意識形態,有些人是因為與臺灣有利益關係。
俞新天提到,過去大陸沒有完全開放時,日本人、美國人學中文多是去臺灣,很多“中國通”是臺灣培養的,自然有親臺傾向。最近華盛頓相繼成立幾個新的專注于臺灣研究的智庫,如“臺美關係研究中心”和“全球臺灣研究所”,它們的背景還不是很清楚。此外,美國軍火工業集團與臺灣有密切關係,和中國大陸則關係很少。美國還有一些其他與臺灣進行貿易、經濟往來的集團,他們也是親臺勢力。
美國國內的親臺勢力也受兩岸大環境影響。民進黨在臺執政時期,“臺灣連線”特別活躍,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尋求與大陸合作,長期負責“臺灣連線”的共和黨人羅拉巴克爾辭去聯席主席職務以示不滿:“如果臺灣與中國(大陸)合作而非對峙,那麼(我)對臺灣連線的支援將毫無意義”。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倪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1995年開始,美國對臺政策比較傾向於臺灣島內的“臺獨”勢力,到2003年以後,“臺獨”勢力有所失控,甚至危及兩岸和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臺政策發生了轉變,變為抑制“臺獨”勢力過快膨脹。當時,美國對臺政策大規模轉向後,親臺力量受到鉗制。現在,在特朗普當選後,美國親臺勢力有了“甦醒”趨勢。
臺灣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對《環球時報》說,美國民主黨執政時期這些親臺勢力不太發聲,民主黨的智庫也多數主張對臺灣問題維持現狀,現在共和黨要上臺了,親臺勢力也活躍起來。日經中文網6日稱,共和黨保守派一直走對華強硬路線,但在奧巴馬政權下,共和黨的主張被壓制,現在“親臺派”積極活動是奧巴馬政權對華“軟弱”外交的彈簧效應。
倪峰認為,特朗普還沒有非常明確的對外政策,特朗普團隊的一些成員本身就有著親臺傾向,親臺勢力更是希望利用這個時間窗口,在新總統對臺灣問題的敏感性還沒有明確認知的時候,通過一些動作促使新總統的對外政策朝親臺方向走。不過,大陸對臺海局勢的掌控力已非以往可比,以前美國勢力介入臺灣問題更容易,現在遠不是這樣,再加上臺灣問題最有可能導致中美之間直接發生軍事對撞,雖然特朗普有“特殊性”,美國總統歷來的“學習曲線”在他這裡仍可能繼續保持。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