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支流澧水河從湖南省慈利縣零陽鎮石馬村流過,66歲的覃常盛老人每天都在“將軍渡”碼頭附近釣魚,岸邊一排房子中就有她的家。而這裡,曾經是一位抗法保臺湘軍將領的故居。
這名將軍就是晚清中法戰爭時,駐守臺灣淡水,大敗法國侵略軍的湘軍將領孫開華。“淡水唱,淡水歡,孫九大人坐臺灣。法寇見他喪了膽,夾起尾巴一溜煙……”這是曾在臺灣廣為流行的一首民謠,以紀念當年孫開華抗法之功,並有“臺灣不可一日無孫”之說。
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和淡水大捷,臺灣淡水民眾每年都會舉行紀念活動。慈利縣文物局局長孫凱介紹,《清史稿》記載了孫開華的英勇。這次戰役對臺灣後來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史料記載,孫開華大約在1840年出生於慈利縣,1856年加入湘軍,轉戰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廣東諸省間,作戰驍勇,累立戰功,被清廷賜號“擢勇巴圖魯”,官至提督。1893年,孫開華卒于任上。光緒皇帝曾著文祭奠,有《祭孫提督文》碑。
記者探訪發現,孫開華在慈利縣的故居有兩處,一處就是覃常盛老人所在的石馬村。覃常盛老人是孫氏家族後人的媳婦,據她介紹,孫開華故居在抗戰期間被日軍焚燬,但此地仍有孫開華妻子甘氏墓碑殘片和曾立有石人石馬的墓地。記者看到,墓地還殘留一個石頭雕刻的半隻烏龜,墓地新立了麻石碑,刻了光緒帝給孫開華寫的祭文。
另一處故居在慈利縣岩泊渡鎮星明村。此處現存的孫開華故居由建築物孫開華故居及構築物“二十八宿”古水渠兩大部分構成,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與記者同行的孫凱介紹,這處故居為孫開華9歲以前所居住,始建於1838年,佔地4890平方米,木柱的基座都是石材雕花的,目前大多數房子已被毀,但練功房、廚房等建築依然保留,建築工藝精湛,練功房的窗欞上還刻有《醉翁亭記》。
孫開華家族後裔、媒體人孫健曾多次尋訪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孫健向記者介紹,現在可資搜尋的與孫開華有關的實物,只有被後人視作傳家寶的兩件物品:一件是繡有“還我河山”字樣的繡品,這是孫開華在臺灣抗擊法軍時用以激勵將士的;一件是“福”字金匾,是孫開華抗法保臺取得勝利後,進京覲見光緒皇帝,光緒御賜此匾以示嘉獎,金匾上有“光緒十年十二月二十八”“幫辦臺灣軍務福建陸路提督臣孫開華”字樣。
孫健說,這兩樣傳家寶是孫開華抗法保臺事跡的見證,現保存在湖南長沙的孫家後人手中。
湖南文理學院教授周星林介紹,孫開華先後兩次參與了晚清“臺海危機”。一次是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人在臺灣遇難,派兵3000人進駐臺南,企圖長期佔領臺灣,清廷一面派欽差大臣沈葆楨赴臺全權處理,一面增兵臺灣和廈門以備不測。孫開華奉令率“擢勝營”進駐廈門,最終迫使日本從臺灣撤軍。第二次是“中法戰爭”取得淡水大捷。孫開華奉命率軍駐紮在臺灣淡水備戰。戰事爆發後,孫開華殺入法軍陣中,奪取法軍軍旗。在孫開華的激勵下,清軍奮不顧身,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法軍三面受敵,狂奔敗北,清軍乘勝追擊。這一戰,一艘法艦受到重創,百餘名法兵逃跑時掉入水中被淹死。淡水大捷,使法軍企圖強佔臺灣的計劃化為泡影。
孫開華去世後,長子孫道元為抵禦日軍侵佔臺灣,1895年與侵略者浴血奮戰,身負重傷,仍不肯撤離,直至戰死疆場。其妻張秀英將一雙兒女託人帶回大陸交蘇州姐姐撫養,自己帶領丈夫余兵,從臺北戰鬥到臺南,最後寡不敵眾,飲彈自盡,奏響了一曲愛臺護臺的壯歌。
長期研究孫開華軍事思想的周星林表示,孫開華為保衛祖國領土臺灣屢立顯赫功勳,寫下了光輝而不朽的一頁。孫開華所領導的抗擊法軍的淡水之戰,是清代晚期抗擊列強入侵時罕見的取得徹底勝利的戰爭。他創立的“麻雀戰”“遊擊戰”以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在軍事史上影響很大。(記者明星)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