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2017年兩岸關係風險上升 存由冷對抗變熱對抗可能
“兩岸關係——2016觀察·2017走向”學術研討會14日在北京舉行。多位與會專家認為,2017年,兩岸關係風險上升,存在由冷對抗、弱對抗演變為熱對抗、強對抗的可能。與此同時,大陸應繼續做好爭取臺灣民心的工作。
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表示,2016年5月20日以來,兩岸關係進入新局面,但總體上還保持穩定,大格局沒有改變,大陸方面仍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2017年,兩岸關係冷對抗的局面不會改變,但並不排除出現重大衝突的可能。
倪永傑分析,目前,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的兩岸主張“有調整、未達標”。蔡英文近來涉及兩岸的數次講話、舉動都透露其政策核心是“親美日、抗中”。兩岸關係已進入特殊階段,陷入僵局、困局,“文化臺獨”、“新南向政策”、“公投法”修正案、蔡英文當局與特朗普政府接觸等都有可能在未來引爆兩岸衝突。
“目前的兩岸形勢,不是大陸想看到的,而是臺灣當局強加給大陸的。”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朱衛東表示,展望2017年,各種變數交織、疊加、共振,兩岸關係對抗風險升高,臺海形勢複雜嚴峻。兩岸關係的變數,關鍵在於蔡英文的態度,是親美日抗大陸?還是與大陸相向而行?“要高度警惕蔡英文的施政走向”。
針對特朗普政府的對臺政策趨向,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外交室主任袁徵指出,中美未來的戰略博弈與互動將會制衡美國對臺政策的調整,雙方遠未到戰略攤牌的階段,因此美國既不會貿然在臺灣問題上搞出大動作來,也同樣不會放棄插手臺灣問題。在不突破既有對臺政策框架之下,未來特朗普政府可能從推進美臺軍事交流與合作、支援臺灣加入功能性國際組織等方面下手。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仇開明認為,未來,臺灣當局會更多地借助外力,倚重美日。“有求於人必然受制於人”,臺灣當局會因此付出更多成本,從而加劇其處理島內問題的壓力。
仇開明還說,2017年,處理臺灣問題牽涉的外部因素增多、複雜性增加。對臺工作維護大局、服務大局,不能無所作為,消極退讓、等待;“有所作為,為所當為,兩岸關係的空間就很大”。
兩岸關係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謝鬱說,2017年大陸處理兩岸關係時必須堅守底線,即“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一中原則,不能有半點妥協和讓步,不能讓臺灣當局對此有任何幻想。與此同時,要保持戰略定力和引領兩岸關係的能力。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還指出,對“臺獨”的鬥爭要堅決,同時也要堅持兩岸和平發展,更要融合發展,讓臺灣同胞能夠分享大陸發展的成果。爭取臺灣民心,“讓臺灣老百姓知道,我們反對的只是臺獨,不是打壓臺灣民眾”。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維一在作研討會總結時表示,2016年的帷幕已經定格,2017年的帷幕正在拉開。我們將面對新的複雜局面,對“臺獨”風險的提高要有警惕,保持戰略定力。此外,如有的學者所言“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堅決鬥爭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與臺灣同胞聯繫,落實兩岸經貿等各領域惠臺政策,最終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
本次研討會由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來自大陸多家重要涉臺研究機構的40余位學者與會研討,提交論文近30篇。(記者 楊程晨 路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