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放軍臺海軍演進入最後倒計時 島內抨擊“臺獨”該收斂了!

2018年04月17日 09:04:00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俊峰】大陸將於18日在臺灣海峽舉行軍事演習的消息近日持續在島內引發震動。國臺辦主任劉結一16日強調大陸軍演是“為了捍衛我們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一次行動”。儘管臺“國防部”“國安局”高層16日赴“立法院”進行專題報告時,輕描淡寫宣稱大陸這次軍演“確屬例行性”,但島內各界對於兩岸戰事可能一觸即發的擔憂卻不斷加劇,挑起兩岸緊張的蔡英文當局壓力倍增。有島內媒體擔憂,若“臺獨”勢力仍然不知收斂,大陸此次的近海軍演恐怕只是一個開始,臺灣海峽將會進入多事之秋。

  臺軍17日搞對空、海射擊

  臺灣《聯合報》16日報道稱,臺灣“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當日要求“國防部”“國安局”以“大陸4月18日于臺灣海峽實彈操演,臺方情資掌握與相關因應作為”為題,進行項目報告並備質詢。臺“國防部”書面報告稱,已在第一時間發佈新聞稿稱,這是大陸軍方的“例行訓練”,因此在評估對臺灣沒有直接威脅下,秉持“不挑釁、不怯敵”的原則,維持常態部署與警戒兵力。報告還把“臟水”潑向大陸,宣稱此次大陸借官媒、網路、假新聞刻意擴大渲染,同時舉行海上閱兵、戰機實施遠海飛訓等軍事威脅行動,凸顯其對臺灣“和戰兩手”策略與“文攻武嚇”統戰總體企圖,籲請民眾“勿受其影響、隨之起舞”。同時,臺“國防部”已要求陸軍加強情報監聽;海軍艦艇泊港待命、導彈部隊提升戰備姿態;並延伸空軍的目標監控範圍。

  臺“國安局”宣稱,福建石獅靶場為解放軍東部戰區陸軍炮兵及防空部隊慣用訓練場域,每年均會在此實施火炮射擊,屬例行性訓練;這次禁航時間16小時、禁航區範圍200平方公里,為短時間、小規模演練活動,沒有發現解放軍有異常調動、實施大規模演訓狀況。不過,臺“國安局長”彭勝竹當天回答媒體詢問大陸軍演是否具針對性、是否特別放大針對賴清德所謂“務實臺獨論”時,承認“應該是有針對性”“是針對爭議性的問題”。

  臺當局還加緊安排演習以示“反制”。臺“國防部”官員稱,馬祖防衛指揮部預定17日即開始在南竿梅石靶場實施對空、對海射擊。臺軍高層也已初步規劃今年“漢光演習”的實兵驗證從6月4日開始,以五天四夜連續不間斷的方式展開。6月5日或6日,臺中清泉崗基地模擬解放軍以空降部隊“來犯”,並由陸軍第十軍團與空軍戰機部隊“共同殲滅敵軍”。

  “只是前菜”

  島內輿論對這次大陸軍演的關注,達到1996年臺海導彈危機以來的最高。每天臺灣媒體都有連篇累牘的討論,談及這次大陸軍演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中天電視臺更邀請了軍事專家探討兩岸軍事實力對比,臺灣前“國安”官員李天鐸認為,臺灣海軍是“破銅爛鐵”,根本不是大陸現代化裝備的對手,臺軍根本沒有能力抗拒大陸“武統”。島內資深媒體人趙少康稱,臺灣面對目前的兩岸關係應當要有“一分軍事、九分政治”的認知,要在臺灣內部壓制“臺獨”的分裂意識,讓兩岸有“一家親”的認知。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邵宗海稱,大陸對於臺灣當局已有準備往“臺獨”傾斜的走向提出可能會有“武統”後續的動作,而軍演只是剛端上桌的小菜而已。

  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16日稱,此次大陸軍演的意義,應該是“六分特朗普,四分臺獨”。倘若“臺獨”勢力和特朗普政府仍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斂,幾乎可以預見,中國大陸此次的近海軍演恐怕只是一個開始,臺灣海峽將會進入多事之秋了。

  “一個軍演,各自解讀”

  《聯合報》16日評論稱,對於大陸軍演,臺當局的反應不同調,“國防部”稱這是例行性演習,陸委會主委陳明通選擇顧左右而言他,只說“兩岸和平非常重要”。蔡英文則要求“國防部”加強周邊海、空域之情勢掌握。報道認為,這顯示蔡當局也知道近年一連串的行為是一再碰觸、測試大陸紅線。一個軍演,蔡當局的反應上下不一,各方解讀也不同,臺灣民眾到底要相信誰?恐怕只能自我解讀、自求多福了。

  臺當局此時還試圖“抱美國大腿”,針對美國國務院日前公告臺灣潛艇“國造”的行銷核準證,蔡英文16日稱,這有助於臺灣的自主防衛,對於維持臺海和平與繁榮現狀也有很大幫助。

  “蔡當局應正視大陸軍演所釋放訊息”,臺灣文化大學副教授劉性仁在島內媒體上撰文稱,一場軍演,多方意義,值得深思,現今兩岸雖不至於因軍演而擦槍走火,但這樣的情況,實在不是我們所樂見的兩岸情勢發展,緊張對峙又充滿不確定風險;為何今日兩岸關係會變成如此?到底誰應為今日兩岸緊張情勢負責?誰是挑起緊張情勢的元兇?大陸軍演的意涵十分清楚,明顯象徵和警告意涵濃烈。如果“臺獨”分裂勢力仍繼續自嗨,與美國共舞,完全無視大陸的警告動作,那麼兩岸開戰只是時間早晚,可以預料,大陸必定會採取更強有力的動作讓外界有感。臺“中央日報”網路報16日的社論稱,如果民進黨當局再一意孤行,這次演習就真的可能變成另一場臺海危機的序幕!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