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議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制度創新、深化合作是關鍵
中新社許昌6月13日電 (夏守智)全國臺灣研究會2018年學術年會近日在河南省許昌市召開,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成為討論焦點。
自1987年至今,兩岸經貿早已相互交織且日益密切。以臺商投資為例,早期臺商對大陸投資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份,如今已向中西部地區延伸。福建社科院現代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蘇美祥引述相關數據,2014年,四川省實際利用臺資躋身大陸各省市前五;2016年,河南省吸引臺資16.4億元,僅次於江蘇省,位列第二。
但不少學者也指出,兩岸經濟合作尚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水準。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表示,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水準較低,且容易受結構性因素影響,導致兩岸產業競合與利益分配出現問題。他還指出,兩岸產業合作長期處於產業鏈低端,轉型動力不足、制約因素較多。
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盛九元則指出,大陸各地區對臺經濟合作重心仍集中在“招商引資”“招商選資”,對於兩岸企業深度合作的重視不足。加之,兩岸企業的產業類型、合作模式高度雷同,易形成區域之間同質化競爭,不利於激發兩岸企業的優勢。
為解決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水準較低的問題,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吳維旭提出,建構多元化兩岸經濟產業合作體制機制,運用市場和民間力量解決經濟合作中的利益協調問題,建立包括產業鏈合作聯盟、市場合作聯盟在內的跨兩岸經濟治理體制。
張冠華強調,著力創新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以“31條惠及臺灣同胞措施”發佈實施為契機,加快推進以同等待遇為指引的對臺市場開放。同時,建構和完善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民間平臺與機制,推動各地自貿區和自貿港區率先進行經濟一體化實驗和大膽創新社會融合體制機制,發揮先試先行作用。
盛九元主張建立兩岸企業間合作平臺,尤其是推進中小企業合作機制的形成。他說,應始終秉持民間、互利、對口的方式,借助“兩岸企業家峰會”“海峽論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等經貿交流機制,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體制創新。
蘇美祥認為,未來兩岸產業合作應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當前,兩岸經貿關係正處於轉型期,在大陸發展相對滯後的現代服務業領域已逐漸成為臺商投資新熱點。“近年來在自貿試驗區政策帶動下,臺商已興起對大陸金融、旅遊、文創等產業的投資熱潮。”蘇美祥說。
張冠華也提出,應推動兩岸合作領域由製造業向現代服務業領域深化,充分發揮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特性,引導臺產業、大陸臺商融入大陸市場與產業體系,逐步提升兩岸產業的外部競爭力。
“基於網際網路的服務領域合作有助於打破過去形成的以製造業為主的兩岸合作模式。”盛九元表示,要深化產業合作領域,推動兩岸經濟產業合作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移動,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國際影響力。另外,他強調,兩岸服務業合作不僅關乎市場準入問題,還需要相應的政策、法律和人文環境作為支撐。因此,深化兩岸社會文化領域交流十分必要。(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