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議兩岸融合發展:重在調動民間社會積極性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電 (夏守智 路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劉國深19日在北京一場研討會上表示,當前形勢下,兩岸融合發展的重點是如何調動民間社會的積極性,為兩岸民眾提供更多增量服務。
在當天舉行的“十八大以來大陸對臺方針政策”學習研討會上,多位大陸和臺灣學者專家圍繞兩岸融合發展議題展開討論。
劉國深指出,最近幾十年來,兩岸民間社會、文化關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民間自主創新和推動的,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現階段兩岸民間社會可以發揮更多功能,持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提到,從歷史經驗看,儘管兩岸民間交流的發展速度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在兩岸和平發展局面和融合發展態勢受民進黨當局“臺獨”路線影響情況下,民間交流在兩岸交流和兩岸關係發展中將扮演更加重要角色。大陸應繼續為臺胞謀福祉,為兩岸民間交流搭建更廣闊平臺。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認為,臺灣是一個利益多元化社會,沒有一個政黨、政客可以代表臺灣的整體利益,因此推進兩岸融合發展,要把重心放在廣大基層民眾身上。要以“群眾路線、民間交流”為路徑,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增進臺胞福祉。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張麟徵、臺北商業大學副教授黃清賢等臺灣專家學者指出,臺灣民眾心中對兩岸交流與融合發展有桿秤。
張麟徵表示,大陸主動出臺包括“31條措施”、開放申領臺灣居民居住證等便利措施,各地方政府、企業面向臺灣人才的優惠政策不斷推出,這些舉措讓臺灣民眾感受到了大陸的善意與包容,有效提升了民眾對大陸的“向心力”,成為兩岸民間交流持續深化的保障。
她提到,正因為一系列惠及臺胞措施讓臺灣民眾有感,民進黨當局才試圖以恐嚇、打壓、懲罰等手段阻撓兩岸民間交流融合。
黃清賢引述了臺灣內部諸多調查數據的變化,指出臺灣民眾對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支援度不斷攀升,兩岸民間交流活力不斷迸發。
談及兩岸融合發展前景,劉國深認為,大陸的對臺政策已經相當成熟和穩定,在牢牢掌握主導權的情況下,應該持續深入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他同時提到,要特別注意吸收在大陸生活、學習、就業和創業的臺胞意見建議,在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時傾聽他們的聲音。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沈惠平建議,廣泛搭建平臺,吸納更多臺灣青年參與兩岸融合發展,尤其要創造條件讓臺灣青年人才更直接、深入地參與大陸公共治理體系。(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