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安心,更融入,更有歸屬感——臺灣專業人士的廣東工作印記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記者查文曄 徐弘毅 王攀)“軸距延長,前輪到車頭的距離再縮短,汽車的層次感就提升了。”來自臺灣的工程師梅興泰一邊在白板上勾畫,一邊興奮地向記者解說他的設計構想。
梅興泰,臺灣新北人,臺大博士。2011年底,他從重慶一家汽車製造企業來到廣汽,現任廣汽研究院B產品線副總監。他平時談吐斯文,但一說起汽車設計,就充滿激情。
“我把車上的執行器、轉向器整合在一起,加上AI技術,上車5分鐘汽車就能識別你的駕駛習慣,你就會越開越順。這種新技術叫自適應動態車輛管理,有望在2021年投入使用。”梅興泰說,廣汽為他施展才華提供了舞臺,他很珍惜這個工作機會。如今,妻子和兩個孩子也定居廣州,這裡的生活令他感到安心。
據廣汽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院現有臺灣員工5人,其中3人符合廣州市相關政策,已辦理人才綠卡,在多方面享受與大陸居民同等待遇。院方為所有臺籍員工提供社保等各種保障,以解除其後顧之憂。臺灣員工專業水準高,工作勤奮投入,深受企業好評。
梅興泰的故事是廣東省支援臺灣人才發展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成為臺商臺胞在大陸的聚集地之一,粵臺兩地交流密切。截至2018年,在粵常住臺商臺胞約20萬人,在粵就學臺灣學生約1.2萬人。近年來,隨著兩岸經濟社會交流融合深入發展,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及技術人才“登陸”珠三角,將這裡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
在深圳光明新區臺安門診部,中醫科大夫吳宗霖每天忙碌而充實。他博士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2016年來到這家臺資診所。
目前,診所擁有內科、外科、皮膚科、急診、中醫、兒科6個科室,共有5名臺灣醫師,全部畢業于大陸醫學院校,並擁有大陸醫師資格。診所規模不大,但服務細心週到,很受附近臺商與大陸居民的青睞。
回憶起求學經歷,吳宗霖說,以前臺籍醫學生在大陸執業還未開放,而臺灣對大陸學歷又不承認,因此在大陸學醫的臺生少。2004年他來南京中醫藥大學讀書,是完全憑著個人對中醫藥的興趣。後來大陸開放相關政策,他受到很大鼓勵;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啟動,他相信在廣東可以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
2018年7月,廣東省臺辦等部門發佈實施《關於促進粵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職業資格、人才支援、基金及評獎、就業創業學習生活便利化等6個板塊推出多項措施,聚焦同等待遇,積極回應臺胞訴求,包括完善臺胞在粵居留、出行、人才招聘、銀行開戶、醫療保險、房產、就醫、子女就學、住宿等各類服務管理體系,提供更多便利。
在廣東,積極發揮臺胞在社會管理方面的作用是兩岸融合的一個亮點。2018年,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廣州市委臺辦、廣州市臺聯共同建立了涉臺民商事糾紛特邀臺灣調解員機制,20名在粵臺胞應邀擔任調解員,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謝有益就是其中之一。
1987年,謝有益初次來到大陸,先後在廣東、湖南、雲南投資設廠。他說,特邀臺灣調解員機制的建立,有助於調解涉臺糾紛,為當事人溝通提供便捷渠道,這體現了大陸對臺胞福祉的關心以及對臺胞的信任。
廣州市臺聯秘書長謝江武希望臺胞通過參與調解,加深對大陸法律的理解。“能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更多地感受到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更有歸屬感,主動參與大陸的社會管理與建設。”
現在,謝江武與20位臺灣調解員組成了一個微信群,經常研討有關大陸法律的各種問題,還準備以講座、參訪等多種方式幫助大家學習大陸法律知識。據統計,2018年廣州中院與各基層法院涉臺民商事一、二審案件800多件,臺灣調解員發揮作用的空間還很大。
隨著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推進,越來越多臺胞感到“此心安處是吾鄉”,兩岸同胞心靈距離不斷拉近。
日常工作中,梅興泰率領的基本都是大陸員工,一些員工年齡比他還大,但彼此配合默契,並不因背景不同而有障礙。公司也經常組織來自各地區的員工聚會、活動,梅興泰都很樂於參與。
吳宗霖說,診所雖小,但能服務同胞,病人見到他都親切地打招呼,這讓他很有成就感。
對於兩岸關係,梅興泰認為,兩岸一定要正向交流。“臺灣當局領導人應該有遠見,處理好兩岸關係,不要做傷害民族感情的事情。”
“兩岸同胞是兄弟,大家能夠早日統一很好。這需要時間和過程,統一是必定的。”謝有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