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青創客分享“西進”經驗:“接地氣”“贏未來”

2019-06-28 08:0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昆明6月27日電 題:臺青創客分享“西進”經驗:“接地氣”“贏未來”

  中新社記者 胡遠航

  第8屆雲臺會系列活動“雲臺青年企業家創業創新分享對接會”27日在昆明舉行。多位在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分享他們的“西進”故事和經驗。

  “創一代”的西進“坐標論”

  臺灣金融博士遊智彬,是典型的“創一代”。其西進大陸,分為實習、就業、讀博、創業“四部曲”。

  2012年,正在讀研的遊智彬獲得到義烏一箱包公司實習的機會。畢業後,他留在浙江就業。隨後,他又就讀廈門大學金融學在職博士,並開始創業之路。如今,其諮詢公司已組建覆蓋兩岸的金融團隊,為大陸80家金融機構提供服務。

  提及西進的原因,遊智彬列出一組數據:1992年,臺灣的GDP相當於大陸的一半。到了2012年,臺灣GDP只有大陸的1/20。“好的市場和機會,總是會讓年輕人前赴後繼。”遊智彬說。

  但遊智彬西進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他在大陸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銷售員。

  “為了跑銷售,我一年走遍大陸多個省份。平時,還充當倉庫管理員。”遊智彬稱,“回過頭看,西進大陸,需要勇氣,更需要毅力。”

  遊智彬認為,要想創造財富需要把握好3個坐標——區域坐標、時間坐標、行業坐標。臺青西進同樣如此。

  “挑好大陸這個好坐標,還需細化省份、行業。”遊智彬說,他始終堅持多學習、多參與交流活動,一步步找到適合自己的坐標。

  “擺渡人”的西進“六原則”

  會上,是創業者、也是臺青創業“擺渡人”的鄭博宇,分享他的臺青西進“六原則”。

  鄭博宇最開始被大眾了解,是因為一條熱搜——“就算在天橋上貼膜我也要留在大陸”。說這句話時,鄭博宇剛被外派到北京,沒有五險一金及休假,生病了也只能硬扛,但這並沒有讓他失去對大陸的信心。

  2015年末,鄭博宇入職首鋼創業公社,成為首鋼集團首位臺籍工作人員,負責臺灣青年創業等業務。至今,其所在部門已服務台灣團隊、企業超過3000家。

  “我創業就是幫更多臺青在大陸就業、創業,在此過程中也接觸眾多西進的臺青。”鄭博宇說,總結多年經驗,他認為臺青西進想成功,需堅持“六原則”——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重發展、促融合、贏未來。

  “事實上,不是每個臺青都得來大陸發展,但臺青不能不知道大陸正在快速發展。”鄭博宇建議,臺青西進創業,應思考創業項目能否解決痛點,多去調研市場,多與前輩交流。此外,不管是來創業還是就業,建議臺青放下優越感,重新看大陸;心態調試好,盡力去嘗試;盡可能爭取交流機會。

  臺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也提出,臺青西進還需自身硬,同時也要充分把握在地屬性和特質。兩岸青年也應以合作代替競爭,強強聯合。(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