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輿論關注“26條措施”專題發佈:區域整合趨勢下更具吸引力

2019-12-13 08:3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臺北12月12日電 國務院臺辦11日邀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詳解《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中為臺資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13條措施。是次專題記者會引起臺灣媒體關注。

  ETtoday新聞雲發文介紹,本月兩次國臺辦例行發佈會改以“‘26條措施’政策解讀”的專題形式舉行,11日為“上半場”,25日“下半場”將重點解讀涉及臺灣民眾相關措施。報道並分析,國臺辦之所以調整形式,一是為清楚解讀政策,給臺資臺企、臺灣民眾釋疑,二是為了對島內“解讀”“26條措施”的一些言論“撥亂反正”。

  ETtoday新聞雲和《工商時報》分別以“含金量更高”“為臺企提供更多發展機遇”為題,對發佈會做綜合報道。聯合新聞網則詳盡報道了大陸臺胞可參加大陸社會保險、大陸海關可望採信臺灣第三方檢驗機構結果等各項措施。聯合新聞網特別關注到,飄香兩岸的臺灣烏龍茶,或將為茶葉產業標準共通打先鋒。

  此外,國臺辦對民進黨稱“‘26條措施’企圖干涉臺灣選舉”的回應受到多家媒體關注。聯合新聞網、中央社等媒體以“國臺辦:從不介入臺灣選舉”這樣的標題作了報道。

  ETtoday新聞雲並分析,不論此前的“31條”還是近期的“26條”,臺當局解讀都與大陸不同。不過,該媒體11月底公佈的民調顯示,53.8%的臺灣民眾認為臺灣已經不可能在經濟上和大陸切割。

  另外,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12日在《聯合報》刊文稱,11月“26條措施”出臺之際,恰逢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完成談判;RCEP使臺灣經濟更邊緣化,也使“26條”因此更具吸引力。

  他稱,在區域整合趨勢依然向前推進的情況下,僅臺灣被排除在外,最後只是自憐自嘆而已。馬紹章說,臺灣的“新南向政策”已踢到鐵板,而大陸是RCEP中最大經濟體,要避免邊緣化的影響,必須經過大陸這個通道。(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