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黃河行:探中華源、尋黃河魂、訪富士康
中新社鄭州10月1日電 題:兩岸媒體黃河行:探中華源、尋黃河魂、訪富士康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連日來,以“龍的傳人·相約黃河”為主題的兩岸媒體“大美黃河行”聯合採訪活動在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多地開展,海峽兩岸10余家媒體先後深入實地探究黃河文化歷史起源、追尋黃河流域治理的前世今生、探訪富士康助力脫貧攻堅。
華夏子孫萬姓同根
被譽為中國最早“紫禁城”的二里頭遺址是黃河流域夏文化、河洛文化發源地。臺灣同胞素以“河洛郎”自稱。
在聽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介紹後,臺灣媒體同行才得知“華夏子孫”的由來。
在黃河三峽“追根溯源、萬姓同根”大樹下合影留念後,來自臺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的特派記者李奕晴、羅筱媛便開始尋找自己的“姓氏旗”。“兩岸同胞同根同源,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她們說。
千唐志齋位於河南新安縣,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也是海內外專家、學者等尋根覓宗的“千年秘籍”。
“我們曾兩次帶著藏品拓片去臺灣進行文化交流。”千唐志齋館長陳花容介紹說,千唐志齋及所藏千余件墓誌均由辛亥革命元老人物張鈁先生創建和收藏。
目前,千唐志齋正在進行新館建設。當得知張鈁在臺後人無償提供規劃設計後,兩岸媒體人士紛紛點讚。
黃河寧天下平
“沒有想到黃河的水不黃!”“灘區移民家門口這麼多玉米!”“鹽鹼地還有這麼美妙聲音!”在參訪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新鄉黃河灘區移民遷建工程和“豆腐腰”之稱的蘭考黃河段後,兩岸媒體人士發出感慨。
在臺灣東森新聞雲任以芳印象中,中華母親河黃河之水是黃色的,還是搖擺的。
“黃河水經過小浪底時會被大壩攔截,水中黃沙則會慢慢沉澱下去,所以這裡的黃河水比較清。”黃河小浪底水庫講解員一一解惑道,集防洪、防淩、減淤、灌溉等功能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為黃河中下游歲歲安瀾發揮了重要作用。
“臺灣也有一些比較有名的水庫,像桃園市大漢溪中游的石門水庫,但它的作用就沒有這麼多,現在主要是作為觀光景點。”李奕晴說。
眼下,正逢秋糧收割季。河南封丘縣李莊鎮後辛莊72歲的曹文勤正忙著晾曬玉米。
“你們不是從黃河灘區搬遷過來的?為什麼家家戶戶門口都曬著玉米?”臺灣中天電視臺金蜀卿好奇地問。
據李莊鎮鎮長封洪亮介紹,通過政府遷建工程,像曹文勤這樣的3萬餘黃河灘區移民不僅有了新房子住,還有地繼續種糧。
在蘭考縣陽堌鎮“樂器村”徐場村,兩岸媒體人士感受到了蘭考人民艱苦治理黃河流域風沙鹽鹼地的艱難,同樣了解到當地人通過種植泡桐樹奏響致富妙音的故事。
富士康助力蘭考脫貧
2016年,以“焦裕祿精神”聞名的蘭考縣引來了臺企富士康科技集團的落戶,這也是該縣歷史上首家世界500強企業。
2017年,蘭考成為河南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也是中國第一批摘帽的貧困縣。在助力蘭考脫貧方面,富士康也貢獻了力量。
“我們這裡主要生產蓋手機板玻璃及環保包裝產品。”富士康蘭考廠區一名王姓負責人介紹說,人員招聘方面主要是立足河南本地,全廠區員工90%是河南人,80%是蘭考當地人。其中,有700戶左右建檔立卡貧困戶。
“員工薪酬多少?”東森電視臺楊釗問道。王姓負責人答道,“在薪酬方面,按照當地工資水準,基本上是5500元人民幣,包含五險一金等。”
“有定期體檢等福利以及娛樂、健身、住宿等優良環境。”王姓負責人稱,因為收入穩定,又是家門口就業,富士康員工流動性不大。
談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復工復產方面,王姓負責人稱,當地政府層面在招工、交通、防疫等方面給予了諸多支援,“2月初我們就拿到了政府的批文,政府安排大巴車點對點接送員工,2月底就滿工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