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文旅界專家話“非遺”促“傳承 ”

2020-10-26 08:5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西寧10月24日電 (孫睿 文思睿)“今天我們以非遺文化為主題,分享先進理念和成功案例,旨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打造成青海文化和旅遊建設發展的一大亮點,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兩岸民眾的福祉貢獻力量。”中華文化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滿宏衛23日說。

  當日,“情係三江源·大美青海情”——兩岸文化和旅遊聯誼行“兩岸文化座談會”在青海西寧舉行。來自北京、青海的專家學者通過網際網路與臺灣地區文旅界的專家學者交流互鑒,共同促進非遺文化交流合作。

  臺灣竹塹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榮光通過視頻連線介紹,“褒忠亭義民節祭典”自清朝道光15年(1835年)起舉辦,是迄今已逾180多年的傳統民俗活動,該祭典活動不斷從傳統中創新,目前已發展成全臺灣矚目的民俗節慶活動。通過祭典活動的舉辦,不斷增強了民眾的感受力,也提升了當地的文化特色,還拓展了義民信仰的廣度與深度。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刺繡技藝。‘青繡’是青海民間傳統手工刺繡藝術,目前青海全省共有刺繡類非遺項目12項,從事刺繡的從業人員近30萬人次。”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會長蘇曉莉說,通過多年青繡產業化發展,如今全省青繡藝術保護傳承已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工程和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大戰略,有效促進了青海省文旅融合發展,還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陳曉文說,近年來,恭王府以傳統技藝為切入點,舉辦了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展演活動,打造出了知名的非遺保護和展示平臺。同時通過靜態的展覽、動態的展示、活態的展演、特色的展銷,讓國內外遊客感受到非遺保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未來也非常期待與青海和臺灣地區的非遺展覽展演合作。

  滿宏衛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傳承中華文明、延續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又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讓我們攜手合作,探尋非遺傳承的新路徑和新方法,為持續推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文化發展貢獻力量。”(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