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政治秀"仍是臺當局敵視大陸的對抗思維作祟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題:“鳳梨政治秀”仍是臺當局敵視大陸的對抗思維作祟
中新社記者
因從臺灣地區輸大陸鳳梨中多次檢出檢疫性有害生物,海關總署2月26日發佈通知,自3月1日起暫停臺灣鳳梨輸入大陸。一項基於科學常識、維護食品安全的舉措,成為民進黨當局又一波抹黑大陸的政治操弄藉口,換湯不換藥。
民進黨當局“逢陸必反”的操作多年來令人目不暇接,從以新冠肺炎疫情謀“獨”製造兩岸隔閡與對立、為“聯美抗中”進口瘦肉精豬肉,到禁華為、禁淘寶、禁愛奇藝、禁童書、禁用大陸疫苗等等,為收割一黨政治私利,枉顧科學、枉顧民意,意識形態淩駕一切,不惜犧牲兩岸民眾的切身利益福祉。
海關總署通知一齣,光怪陸離的“鳳梨政治秀”在島內上演。有人指責大陸給臺灣鳳梨編造“莫須有的罪名”“惡意打壓”。實際上,為防止境外病蟲害入侵對農林業生產安全與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傷害,世界各國家與地區都會採取相應檢疫措施防範植物疫情風險。從進口水果中檢出危害性生物而暫停進口,符合貿易規範。
臺灣相關部門對此心知肚明且經驗豐富。根據公開報道,2002年和2004年,臺灣都曾因從美國進口的蘋果內檢出蠹蛾而暫停進口。2004年正值蘋果銷售旺季,美方立即展開蘋果蠹蛾調查,提出相關調查報告並積極改善,臺灣最終在4個月之後方恢復進口美國蘋果。據臺灣農業部門前負責人表示,當年臺灣4次檢測出蠹蛾就果斷祭出了暫停進口美國蘋果的舉措。
反觀2020年以來,大陸海關已從十余批次臺灣鳳梨中查出檢疫性有害生物並通報,卻未見臺灣積極作為。海關總署發佈此次通知的對象中,廣東分署單列于其他各直屬海關之前。廣東省是大陸鳳梨主產區,產銷旺季來臨之際,臺灣鳳梨病蟲害風險居高不下,暫停輸入是對農業生態安全、農民利益福祉和民眾食品安全的最基本保護與負責任表現。
據統計,大陸廣東、福建、海南等地都有較大規模的鳳梨種植產業,每年總產量超過170萬噸。去年臺灣鳳梨出口大陸4萬餘噸,佔其外銷總量九成以上,全然受惠于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然而,臺灣禁止進口的600多項大陸農產品中包括鳳梨,而其他產區的鳳梨都允許進口。顯然臺灣是真正不遵守WTO規範的一方。
不過,這些事實對於民進黨當局來說都形同無物。每當事涉大陸,惡意解讀、攻擊抹黑、挾洋自重的“三板斧”,是民進黨當局煽動敵意與對抗、回避自身責任的慣用伎倆,且不惜將臺灣基層民眾捆綁上其“自毀型戰車”。
更當留意的是,民進黨當局對大陸屢屢惡意相向,也會深深刺傷大陸民眾的心。若島內此番政治操弄持續發酵,重創臺灣水果口碑,引發大陸民眾對臺灣水果的反感,最終受害的仍是臺灣最基層果農。若真從臺灣農民利益考量,民進黨當局理應積極採取措施指導果農消毒除蟲、提升品質,監督臺灣批發商合理制定收購價格、禁止惡意壓價盤剝果農。
民進黨當局的既得利益者應捫心自問,對於來自大陸十多年來開放臺灣水果進口的善意與親情,是否報以了誠意的回應與珍惜?停止對大陸顛倒黑白的污衊,珍惜兩岸互信與合作,“風和雨順”方能換得“春暖花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