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政要中文水準咋突然“提高”了?
中新網1月29日電 (記者 孟湘君)27日,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又在國際上刷起了存在感。
一方面,立總統瑙塞達呼籲部長們修改“駐臺灣代表處”名稱;另一方面,歐盟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指中國針對立陶宛採取“歧視性貿易”做法。
看上去像“認錯”,但更像“不服錯”,立陶宛這是在上演“我和我最後的倔強”嗎?
【中文水準變好了?】
27日,立總統瑙塞達表示,臺灣在該國開設“代表處”的中文名稱,引發了“不必要的問題和緊張情勢”。
“辦事處”“在立陶宛語、英語和中文中的名稱不一樣,讓我們至少修改那些顯而易見的事”,瑙塞達指出。
目前,“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英文名是“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如果將其中的“Taiwanese”譯為“臺灣人民”,就會成為“駐立陶宛臺灣人民代表處”,削弱了代表臺灣當局的政治意味。
在立總統首席外交顧問斯卡伊斯潔利特看來,更名雖是降低緊張關係的選項之一,但立陶宛須審慎評估短時間改變決定的後果。
新加坡《聯合早報》就指出,陷入夾縫的立陶宛政府中文水準“倏地變好了”,想在“臺灣代表處”中加上“人”字。然而,這有失面子的妥協方案,臺北未必會同意。
【扛不住了怎麼辦?】
近來,立陶宛正在吞下自釀的苦酒。任何包含該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產品,都被中國大陸拒之門外。在立國有生產線的歐洲車企警告,整個行業或損失數億歐元。
路透社稱,德國-波羅的海商會已致信立國外長和經濟部長,促其尋求恢復對華關係,否則企業將撤離。還有企業總裁指出,立陶宛是歐洲27國中,唯一不再擁有全球市場的國家。
面對壓力,21日,立總理希莫尼特表示,已與美國務卿布林肯“討論了美國對立陶宛的支援”,以回應“中國施加的經濟壓力”。
立總統瑙塞達亦表示,外長蘭茨貝爾吉斯提交了一份“緩解與中國緊張關係”的計劃。
雖然嘴上說“緩解緊張”,但仔細一看,該計劃其實是為了“收集中國違反貿易協定的證據”,並提供給歐盟和世貿組織。
這是哪門子的認錯,簡直是火上澆油,適得其反啊!
【捆綁歐盟,玩兩面局?】
不僅如此,立陶宛還不斷嘗試將歐盟綁上對華“戰車”。
1月27日,歐盟委員會終於祭出動作,向世貿組織發起對中方的訴訟。其稱,中方限制進口立陶宛商品,“損害了立陶宛和歐盟其他國家出口商的利益”。
但另一邊,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強調,雖存在貿易分歧,歐盟願意發展和深化與中國的關係。
除口惠外,歐盟並未採取實質舉措挺立陶宛,還有國傢俬下抱怨其“將歐洲拖下水”。分析指,訴至世貿組織,要幾年後才能有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自身舉動也具兩面性。民調顯示,僅13%民眾支援立陶宛設立“臺灣代表處”。即使與中國關係降為代辦級,立陶宛還是宣佈派出迄今規模最大的代表團參加2022年北京冬奧會,代表團包括13名運動員。
【美國也“進退維谷”?】
進退為難的,不光是立陶宛。近期,英國《金融時報》披露,華盛頓外交官建議立陶宛考慮“改名”,但隨後白宮予以否認。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道,美國傳出自相矛盾的資訊,透露出其正進退維谷。立陶宛高估了自身,低估了對手意志,其“撐不住”的背後,實際是美國支援不夠,“不想撐”或想轉移注意力。
最後來看看中方的兩次表態:
2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中國對立陶宛所謂“歧視性貿易”做法時指出,中立關係出現問題,其中是非曲直十分清楚。我們敦促立陶宛立即糾正錯誤,也提醒歐盟方面明辨是非,警惕綁架中歐關係的企圖。
28日,針對立總統瑙塞達要求修正“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名稱,趙立堅指出,玩弄文字遊戲不可能矇混過關。如果立陶宛真心想緩和緊張關係,就應拿出誠意,以實際行動糾正錯誤,回到堅持一個中國的正確軌道上來。
面對立陶宛玩的“把戲”,中方的態度清晰明瞭。而《聯合早報》指出,這場博弈的另一主角臺灣與幕後玩家美國要如何有面子地收場,世界都在觀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