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分享國家發展機遇 做未來“光明”使者——臺泥(貴港)水泥有限公司在貴港發展的故事

2022-10-10 10:38:00
來源:貴港新聞網-貴港日報
字號

  10年來,臺泥在貴港市的工業總產值達350億元,營業收入達280億元,利潤近50億元,繳納稅費35億元。

  9月19日,臺泥(貴港)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泥貴港公司)財務處處長許文俊向記者介紹,10年來,臺泥踏上大陸改革發展節拍,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不斷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取得了不起的業績。

  做發展的開拓者

  臺泥貴港公司是貴港市于2005年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上簽約引進來的臺企項目。該項目于2008年正式投產。

  2009年,臺泥前董事長辜成允在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演講時指出,臺泥在臺灣花了50年才實現年產量900萬噸,在廣西只花了2年就做到了。

  臺泥貴港公司是貴港市首家進駐的臺灣企業。臺泥作為當時廣西最大的臺資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創下臺泥集團簽約速度、建設速度等多個第一。

  不僅臺泥前董事長對大陸的生產效率滿意,許文俊也以自己最近經歷的一件事表示了同樣的看法。

  前不久,臺泥貴港公司申請2000多萬元的留抵退稅,沒想到申請報告提交上去的第二天,這筆錢就已經打到臺泥賬上了。“政策的執行力非常強。”許文俊大為感慨。

  許文俊的親身經歷,只是我市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10年來,我市對臺泥貴港公司的支援,從“31條措施”到“廣西80條措施”,再到我市建立完善聯繫服務台資企業制度等,無不展現出對企業的誠意。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幫助臺泥貴港公司協調解決龍祖山礦山開採權、企業用電、家屬子女就讀等問題,讓企業安心謀發展。

  “目前,臺泥集團產能在大陸水泥行業排名第七,臺泥貴港公司則在大陸臺泥集團中數一數二。”許文俊介紹。

  做城市的凈化器

  近日,貴港市俊鑫木業有限公司的廢膠渣滿了,負責人一個電話,臺泥貴港公司立即派車過來把廢膠渣運回去,經水泥窯協同處置,變廢料為能源。

  這是臺泥貴港公司適應國家政策、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縮影。

  木業是我市工業支柱產業。貴港市俊鑫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小玲介紹,該公司每月需要處理廢膠渣兩三次:將廢膠渣打包好後,請清潔公司拉走。

  2019年,國家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指出,“臺資企業可同等參與大陸城市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城鎮污泥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再生資源和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等迴圈經濟項目。”

  臺泥貴港公司看到新的商機,于2020年4月投資2.39億元建成貴港臺泥東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年處置危險廢物30萬噸、一般固廢3萬噸。一期建成投產後,黃小玲的公司成為臺泥服務對象,只需一個電話就把廢膠渣處理好。

  貴港臺泥東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胡嘉文介紹,2021年,該公司處理危險廢物3.4萬噸,廢物來源涵蓋廣西所有地市,危廢處置量佔90%以上。貴港市板材廠的廢膠渣每月接收量也從2020年的60噸迅速增加到現在近1000噸。

  貴港臺泥東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還積極協助當地政府處置突發環境應急事件產生的固廢,切實發揮“城市凈化器 政府好幫手”的功能與職責,投產至今已累計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產生的固體廢物600余噸。

  據悉,該項目是目前國內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許可處置種類最多的單體企業,是臺泥集團迴圈經濟綠色環保價值觀的旗艦項目。

  做未來的“光明”使者

  “今年,我們在公司樓頂鋪設的光伏發電,峰值時一天發電能夠滿足一家三口一年的用電量。”臺泥貴港公司設備保全處電器主管甘國曉向記者介紹。

  在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臺泥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發展新能源,節能減碳。目前,該公司已投資600多萬元建設光伏電站,合計發電38萬千瓦時,節約煤約15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82噸,等效植樹250棵。

  甘國曉介紹,臺泥貴港公司年內將再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裝機容量6.6兆瓦的光伏發電站。該光伏發電站可望明年初並網發電。預計年發電量達到650萬千瓦時,節約煤約2600多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000多噸,等效植樹4000多棵。

  建設光伏發電站是臺泥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實踐探索。10年來,臺泥貴港公司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從礦山開採的全面消化、原料的合理搭配到生產過程中的收塵等,實現廢氣達標排放和廢棄物綜合治理,走出了一條迴圈經濟推動新型工業發展之路。2020年10月,臺泥貴港公司被授予“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許文俊表示,臺泥貴港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致力各項公益事業的發展。目前,該公司資助學生超300名,資助金額將近80萬元;通過水泥捐贈扶持,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積極參加其他社會公益活動等,以此回饋社會、融入社區、造福鄉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