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這一年)臺胞博導的“小美滿”:“大家”“小家”皆有收穫
中新網杭州2月2日電 題:臺胞博導的“小美滿”:“大家”“小家”皆有收穫
作者 張煜歡
每年春節,是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遺傳醫學中心臺籍博士生導師、研究員許志宏一家與臺灣親人難得的團聚時刻。
從臺灣到浙江,懷揣科研理想、攜家帶眷而來的許志宏沒想到,自己在杭州一待就是七年多時間。
許志宏今年46歲,2006年他在臺博士畢業,此後前往哈佛大學醫學院擔任研究員。2018年,他帶著妻子和一雙兒女來到杭州,在浙江大學醫學院擔任博導研究員。
站在新年的節點,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許志宏回望自己在大陸的這七年感慨萬千:在浙江大學的實驗室從零起步不斷取得科研進展,並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研究人員;初到杭州時還在襁褓中的小兒子已上小學,一雙兒女活潑可愛……可以說,“大家”“小家”都很有收穫。
“就科研工作而言,平臺很重要,能有機會在浙江大學這個一流平臺建立自己的實驗室,追逐自己的科研理想,是很難得的機遇和緣分。”許志宏說,科研工作本身就像是一段沒有終點的探險,通過探險,不斷挖掘出深埋于表面之下的各種運作機制。
許志宏打了個比方:從個人發展來看,臺灣的體量如同湖水,大陸如同大海。只要有決心肯努力,大陸有良好的平臺支撐個人發展以實現抱負。當然,比之於湖,大海資源無限、機會無窮,但挑戰和風浪也大。而理解並融入當地的決心和努力,是航行大海的關鍵條件。
“只要你有決心、肯努力,在這裡除了有良好平臺以及眾多的發展機會,更會有一群認同你、願意幫你一把的同胞。”許志宏說。
過去的一年對許志宏而言是很有意義的一年。2024年,其實驗室培養的學生有兩位獲得國家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援計劃的支援,一位獲得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還有一位順利邁向職業的下一階段,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的特聘研究員。
為人師者,最高興的事莫過於看到學生的成長。“自己培養的學生在科研上受到肯定,有能力也有熱忱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對我是最大的鼓勵。培養出下一代的科研人員,也是一種實驗室建設階段性完成的象徵。”許志宏如是總結道。
2024年暑期,許志宏一家人前往北京觀展。圖為許志宏的妻子與兒女在畫作前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另一邊,他與妻子和一雙兒女組成“小家”,也已深深紮根于杭州。
“今年我們家有件值得一提的事,兩位小朋友的作品入圍了全國層面的少年兒童美術作品展。”許志宏介紹,兒子的作品是一幅貼畫,名為《杭州的夏天》,描繪了杭州西溪濕地繡球花開的美景。女兒的獲獎作品是一本名為《家鄉與故鄉》的創意繪本,細緻展現了許多臺北與杭州的美食、美景,希望將“兩個家”的美好介紹給更多人。
暑期,許志宏一家一同前往北京觀展。“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去北京,後來我還特別帶他們去圓明園、故宮等景點了解歷史,他們都很開心。”許志宏說。
對許志宏來說,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小美滿”,湊成了人生的最大意義。
“如果我沒來大陸,就不會遇到那些可愛的學生,以及願意和我一起進行科研攻堅的夥伴,這點我非常慶倖。更慶倖的是家人始終陪伴在身邊,做我最堅實的後盾,我們也認識了許多在浙江發展的臺灣同胞,彼此鼓勵、一起成長。”許志宏說。
這個春節,和許多臺胞一樣,許志宏一家回到了親人身邊,在滿滿的年味中一解思念之情。
“春節是每個中華兒女心底最重要的節日。在春節可以和久未謀面的親人相聚,可以帶孩子回到故鄉感受過年的熱鬧和喜慶,也可以許下對來年最真摯的願望。”許志宏說。
新的一年,他希望能促成更多兩岸之間的醫學交流,希望孩子茁壯成長、順利升學,希望有更多“小美滿”留在心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