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香飄兩岸 共譜新篇 安臺茶文化交流主題活動舉辦

2025-07-08 08:49:00
來源:泉州晚報
字號

專家分享烏龍茶功效

安臺鬥茶賽茶樣等待評審

安臺鬥茶賽審評現場

安臺茶文化交流主題活動現場

  核心提示

  7月1日,一場以茶為媒、共敘兩岸情誼的文化盛宴——“茶和天下 香飄四海”安臺茶文化交流主題活動在安溪舉辦,兩岸茶人齊聚一堂,共品一盞香茗,共敘同胞情誼,共謀產業發展。

  □融媒體記者 謝偉端 鄭鴻隆 通訊員 吳聖超 劉伯怡 文/圖

  同根同源 共話茶緣

  安溪縣副縣長洪天陽表示,安臺兩地茶樹同根、制茶同源、文脈相承、鄉音相通,數百年來,安臺茶人以茶為橋,往來互鑒,共同書寫了兩岸茶業交流合作的佳話。此次茶界盛會正是兩地茶產業交流互促的鮮活見證。他提出,願以茶為紐帶,充分依託安臺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兩岸茶界同仁攜手同心,深化產業協作,共研製茶技藝,同揚茶道文化,為推動兩岸茶產業高品質發展、弘揚中華茶文化瑰寶注入強勁動力。

  “我們齊聚於安溪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上,為的就是一個共同的信念——以茶為媒,交流互動,攜手共創美好未來。”臺灣阿里山茶業協會會長林建村表示,兩岸一脈相承,茶文化是共同的驕傲。“從阿里山到安溪,從臺灣高山茶到福建鐵觀音,我們都有值得自豪的優質茶品與深厚的茶文化。未來,我們將持續攜手,提升產業競爭力,拓展國際市場,讓茶香飄得更遠、走得更穩。”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兩岸人民交流密切,兩岸茶人更是因茶結緣,這份情誼正是‘茶和天下’精神的生動詮釋。”泉州市茶業交流協會會長林錦明表示,泉州市茶業交流協會將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推動以安溪茶為代表的泉州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泉州茶文化與各地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安臺、泉臺兩地茶業的交流合作,促進兩岸茶文化的交融互鑒,讓茶文化在交流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茶和天下”的理念傳遍四海,為弘揚中華茶文化、推動兩岸茶業繁榮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海峽兩岸,一水相連;閩臺兩地,茶脈同源。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林鐘樂表示,此次活動從茶樹品種、茶葉保鮮技術、茶葉專業審評、鬥茶品鑒交流和茶文化藝術表演等多方面,開展深入、透徹的對話交流,是互學互鑒的良機,大家共同探索閩臺茶業高品質發展的道路。“我們將與兩岸的茶人、茶企一起,促進閩臺茶業品牌共建、市場共拓、標準共研,實現融合發展,共同譜寫‘三茶’統籌新篇章!”

  茶韻悠悠連兩岸,合作共贏譜新篇。現場還舉行了安臺茶產業合作示範基地簽約儀式和茶葉充氮保鮮技術合作簽約儀。安溪與臺灣在茶產業領域一直保持著緊密合作,此次簽約將進一步深化雙方在茶園管理、技藝傳承、標準制定以及茶葉保鮮技術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岸茶產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新活力。

  安溪是全省、全國重要的臺胞祖籍地之一,臺胞人數多,各界精英多。百年前的臺灣民眾祖籍調查顯示,臺灣在籍漢民族總人口375.16萬人,其中安溪籍就有44.16萬人,佔11.77%。據2009年安溪臺情普查數據,安溪籍臺胞總人數為248萬人。臺灣“塑膠大王”王永慶(長卿玉湖)、大同電器林挺生(虎邱湖邱)、太子集團許勝發(龍門仙地)、新光集團吳火獅(吳火獅家族與國泰蔡家、台塑王家、中信辜家、遠東徐家並稱“臺灣新五大家族”)、高雄香蕉大王郭文明(官橋石壁)、臺北原市長高玉樹(大坪福美)、國民黨原秘書長李乾龍(西坪珠洋)等,祖籍都在安溪。

  安溪和臺灣茶緣久遠深厚。臺灣烏龍茶根在安溪。早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安溪鄉民就開始入墾臺灣拓荒種茶。清嘉慶三年(1798),安溪人王義程在臺灣創制出臺灣包種茶,並在臺北茶區大力推廣。清咸豐五年(1855),安溪人林鳳池引種青心烏龍入臺,種植在臺灣凍頂山,成為臺灣凍頂茶的起源。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在木柵區樟胡山成功引種鐵觀音,成為臺灣木柵鐵觀音的起源。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大批臺灣茶商、茶農來安溪承包茶山、建設茶廠、開設茶店,高峰時期全縣臺資茶企近40家。他們帶來的新技藝、新產品、新設備、新理念,對安溪茶葉生產的各個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特別是茶葉機械的引進,極大提升了安溪茶葉生產機械化、規模化水準。當前,安溪不少茶企與臺灣茶商、茶企仍然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如和平百茶公司就大量收購臺商生產的烏龍茶,擁有陳進潘、黃梓泰等臺商合作夥伴。

  名茶薈萃 共展風采

  活動中,安臺鬥茶賽頒獎儀式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安溪被譽為“茶樹良種寶庫”。1984年,全國首批認定的30個國家級茶樹良種中,安溪縣的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梅佔、大葉烏龍入選,被稱為“安溪六大名茶”。此次活動鬥茶品種包括臺灣金萱茶以及安溪六大名茶,經專家多輪評審,從七大品種參賽茶樣中各評選出金獎1名、銀獎1名、銅獎1名、優質獎5名。

  安溪鐵觀音,發源地安溪西坪,以獨特的“蘭花香、觀音韻”深受海內外消費者喜愛。鐵觀音茶樹屬灌木型,鮮葉呈“紅芽歪尾桃”狀;成品茶條索捲曲、壯結、沉重,色澤烏潤,砂綠顯,紅點明,湯色金黃明亮,香氣幽雅馥鬱,如蘭似桂,滋味醇厚、鮮爽、回甘。

  安溪黃旦,製成的茶葉商品名稱為黃金桂,發源地安溪虎邱,素有“未嘗天真味,先聞透天香”之美譽。黃旦植株為小喬木型,葉為橢圓形;條索緊細捲曲,色澤油潤金黃,湯色金黃明亮,香氣高強清長,優雅奇特,味似梔子花、桂花、梨花等混合香氣;滋味清醇鮮爽。

  安溪本山,發源地安溪西坪。本山植株為灌木型,樹姿開張,枝條斜生,分枝細密,葉形橢圓,葉薄質脆,葉面稍內卷,芽密且梗細長。制烏龍茶品質優良,香高味醇。

  安溪毛蟹,發源地安溪大坪。毛蟹植株為灌木型,樹姿半展開,分枝稠密,葉形橢圓,葉背白色茸毛多。成品茶條索結實彎曲,螺狀,頭大尾小,芽部白毫顯露,色澤烏綠,稍有光澤。香氣高而清爽,滋味清醇略厚。

  安溪梅佔,發源地安溪蘆田。梅佔植株為小喬木型,樹姿直立,主幹明顯,分枝較稀,節間甚長;葉長橢圓形,葉色深綠,葉面平滑內折,葉肉厚而質脆,葉緣平鋸齒疏淺。制烏龍茶香味獨特,品質較佳;制紅、綠茶,香高味醇,具蘭花香。

  安溪大葉烏龍,發源地安溪長卿。大葉烏龍植株為灌木型,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節間尚長;葉橢圓形或近倒卵形,尖端鈍而略突,葉面略呈弧狀內卷,葉色暗綠,葉厚質脆,鋸齒較細密。制烏龍茶品質尚佳,制綠茶品質尚好,制紅茶品質次之。

  臺灣金萱茶,是以硬枝紅心作父本、臺農八號作母本,人工培育而成的茶樹品種。植株為灌木型,葉近橢圓形,葉色淡綠,茸毛較多。金萱茶最大的品質特徵是具有獨特天然的牛奶香,茶湯呈蜜綠色,清澈明亮,香氣清新幽雅,口感飽滿甘醇,喉韻幽悠。

  科學飲茶 共用健康

  活動邀請臺灣茶葉感官品評發展協會理事長許偉庭作題為《臺灣特色茶與臺灣茶葉競賽組織》主題演講,分享臺灣特色茶的獨特魅力及茶文化活動組織的成功經驗;邀請福建中醫藥大學藥食同源創新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宮作題為《烏龍茶與身體健康》主題演講,分享烏龍茶與健康之間的奧秘。

  王宮表示,烏龍茶在中醫的歸經上,入心、肺、脾經;屬於半發酵茶,“不冷(寒)不熱,茶性平和”;適合不同體質人群一年四季長期飲用,所謂“夏喝綠(茶),冬喝紅(茶),一年四季喝烏龍”。安溪鐵觀音是烏龍茶中的佼佼者,富含茶黃素(被譽為“茶葉軟黃金”)、多酚類物質以及茶氨酸、茶多糖等活性物質,賦予其獨特的保健功效。研究表明,安溪鐵觀音在抗氧化、延緩衰老、護肝降脂、消炎清火方面功效明顯。此外,研究文獻顯示,安溪鐵觀音在預防心血管疾病、預防阿爾茨海默症、調節身體代謝等方面也表現不俗。

  活動期間,臺灣阿里山茶業協會交流團將參觀安溪鐵觀音集團、八馬茶業、和平百茶、長榮科技等企業,並開展系列茶文化交流活動。此次安臺茶文化交流主題活動的舉辦,不僅加深了兩岸茶人之間的情誼,也為兩岸茶產業的合作發展搭建了堅實的橋梁。未來,安臺將繼續以茶為媒,增進交流,攜手共進,共同推動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助力中國茶走出國門、香飄世界。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