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資源

時間:2012-03-25 14:06   來源:走進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全區森林總面積約2080萬公頃,佔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1%,居全國第1位。森林覆蓋率達17.57%,高於全國13.4%的水準。 森林總蓄積量12.9億立方米,居全國第四位。樹木種類繁多,全區喬灌樹種達350多種,既有壽命長、材質堅硬的優良用材林樹種,又有耐旱耐風沙運作防護林的樹種,還有經濟樹種和列入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內蒙古森林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大興安嶺北部山地, 原始森林就佔全區林地面積的50%, 林木蓄積量佔全區林地活立木蓄積量的75%以上, 被譽為"祖國的綠色寶庫"。這裡盛產的興安落葉松、白樺、黑樺、色木等,均為著名的優質木材。 在罕山、陰山、賀蘭山等山地也生長著成片的天然次生林。罕山地區的雲杉、油松、柞木、山楊林,大青山、烏拉山、蠻漢山的山楊、白樺林,賀蘭山的雲杉、松樹林以及大青溝闊葉林等,都是具有較高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樹種。人工林是內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僅在條件較好的平原區開展造林,而且深入河區、水土流失區及牧區進行造林。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林種都得到較快發展。據1988年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7萬公頃,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積增長52倍。特別是1978年開始進行的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和“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使自治區平原農區50%左右的農田實現林網化,牧區有35%的草庫倫得到林木保護。2008年末全區森林面積2050.6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7.57%。
  2008年全區共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71.86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7.73萬公頃,飛播造林5.74萬公頃,封山(沙)育林28.39萬公頃;四旁植樹4 514.8萬株,補植30萬公頃。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持續深入,共1 000余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7 596.8萬株。保質保量完成了自治區政府確定的66.7萬公頃建設任務。
  森林草原防火 2008年,全區森林草原防火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東北地區比往年提前1個多月進入了春防關鍵期。針對不利因素,自治區林業廳及早部署,提前向重點林區派駐了前指和督查員,並先後派出40多個檢查組,深入一線檢查、指導防火工作。發生火情後,使71%的火情被消滅在萌芽狀態,25%的火情未釀成大災。至12月底,全區共發生森林火災138起,其中火警80起,一般火災54起,重大火災4起;受害森林面積2 439公頃,受害率0.11‰。共發生草原火災12起,其中火警10起,一般火災2起,受害草原面積751公頃,受害率0.009‰。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防治體系建設紮實推進,監測預警、檢疫禦災能力得到提高,防治水準不斷增強,防災減災工作成效明顯。全區共發生各類林業有害生物災害102萬公頃,成災面積7.4萬公頃,成災率4.7‰,低於國家下達10‰的指標;共完成防治面積48.7萬公頃,其中無公害防治面積41.7萬畝,無公害防治率86%,高於國家下達75%的指標。
  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與管理 在濕地保護與管理方面,實施三項中央投資項目,總投資2 367萬元;開展“世界濕地日”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在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管理方面,實施六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總投資2 800萬元;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一期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國家批復;新報晉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已經通過國家林業局初評。積極開展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實施5項國家級監測站項目,總投資278萬元。

  林業法制工作 出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切實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起草內蒙古自治區《森林公園管理辦法》、《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和《義務植樹條例》。圍繞資源林政管理、森林公安、野生動物保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檢疫、林木種苗品質檢驗和市場監管等,開展全區林業行政執法大檢查。制定《全區林業系統法制宣傳教育推進依法治林工作要點》,加大對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行政許可法和林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 全區共落實重點公益林補償面積515.4萬公頃,中央財政補償資金38 658萬元,補償範圍涉及10個盟市64個旗(縣、市、區);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財政共啟動地方公益林補償面積66.5萬公頃,投入資金3 000萬元。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