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紹
為進一步促進對臺農業工作,搭建了寧臺兩地農業交流、合作的三個平臺,即一年一度的寧臺現代農業論壇、創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籌建寧臺農商聯誼會。2008年12月17日,國家農業部和國臺辦批准設立江蘇南京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借助這個的契機,于2009年5月30日在江寧區,由市政府主辦,江寧區政府、市農林局、市臺辦承辦 “江蘇南京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揭牌儀式。
江蘇南京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規劃總面積100平方公里,重點建設江寧橫溪核心區及溧水白馬、高淳固城2個輻射區,園區產業重點突出有機果蔬、休閒農業、農業生物製品以及臺灣新品種和實用技術研發、推廣。江寧橫溪核心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建設臺灣新品種園、休閒農業基地、農業科技推廣和臺灣農產品物流中心,帶動周邊發展10萬畝臺灣小蘭西瓜、10萬平方米溫室臺灣花卉、5萬畝臺灣茶葉和水果;溧水白馬輻射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將建成臺灣農產品加工展示區、有機農業生產區、新品種推廣基地,帶動周邊發展10萬畝藍莓與黑莓種植及加工、5萬畝臺灣有機蔬菜種植加工及出口;高淳固城輻射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將建成臺灣農業生物製品生產區、水產養殖及加工區,帶動周邊發展10萬畝臺灣水產品養殖及出口、5萬畝臺灣芳香植物種植加工及生物製品生產。
目前,江蘇南京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核心區和兩個輻射區,已經分別編制了園區規劃,成立了領導小組,組建了運作公司,並制定了臺商投資園區的優惠政策。橫溪區投入3800多萬元,建成2平方公里的啟動區和長10.7公里、寬10米創業園大道,並對核心區的溝、渠、涵、閘及生活污水處理等進行建設,核心區初具成型,同時在甘西、紅旗地區成功流轉土地約3000畝。固城區計劃兩年內投入5000萬元,對山體進行景觀修復,拓寬改造20公里道路,完善園區內水、電、路、污水處理、水利工程等各項基礎設施。
二、活動情況介紹
1、主題
開展寧臺農業合作,依託園區與科技,加快建設江蘇南京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
2、時間
2009年5月30日
3、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南京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江寧區人民政府、南京市農林局、南京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
協辦單位:中國海峽兩岸農業協會(臺灣)、江蘇省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南京農業大學。
4、 主要內容
(1)5月23日到30日,在江寧區天印廣場,舉辦南京-臺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展示展銷活動。屆時,臺商設立80個攤位向市民推介臺灣農業生產新技術和產地在臺灣島內的名特優農產品。70個展銷攤位,主要銷售甄選出來的最有特色的臺灣地區的100大觀光特產伴手禮和現場表演制做臺灣小吃。10個特別展示攤位,主要是介紹土壤改良技術、菌活素技術以及蓮霧、鳳梨等臺灣水果和野生烏魚子,鳳梨酥,芋頭酥等觀光特產。
(2)5月30日上午,在江寧區橫溪街道西瓜廣場舉辦江蘇南京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揭牌儀式,屆時將有國家農業部、國臺辦、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領導和80名臺商參加,在寧臺兩岸代表(臺灣臺北縣、臺南縣農會分別和江蘇南京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簽署“區域農業合作框架協議”後,主要領導為“江蘇南京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揭牌。
(3)5月30日下午,在江寧區湖濱金陵賓館舉辦南京-臺灣現代農業(園區與科技)論壇,屆時,將成立南京市臺商協會寧臺農商聯誼會,江寧區政府領導介紹園區規劃和優惠政策,中國海峽兩岸農業協會理事長蔡勝佳博士(立法委員)、國家農業部臺辦主任李永華等7位兩岸農業專家學者演講。
(4)5月30日晚上,市政府招待酒會。
(5)5月31日到6月1日,臺商實地考察江蘇南京臺灣農民創業園江寧橫溪核心區和溧水白馬、高淳固城輻射區。
》》》專題報道
附1:臺灣方面的主要參會嘉賓
世界蔬菜研究中心理事長孫明賢博士(原臺灣農委主任)
中國海峽兩岸農業協會理事長蔡勝佳博士(立法委員)
臺灣農委處長、臺灣大學劉福善教授
臺灣精緻農業協會朱俊哲秘書長
(臺灣)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與資訊中心顧問鄒箎生博士
中華民國市場公會張瑞男理事長
臺灣觀光特產協會林傑秘書長
高雄縣吉建果菜運輸合作社賴錫堯理事主席
高雄縣青果工會林權和理事長
宜蘭縣農會潘旺樹理事長
宜蘭縣農會陳志銘總幹事
臺北北投區農會石騰達總幹事
南投縣農會羅富田總幹事
臺灣中興大學萬鐘汶教授等
附2:臺灣小吃簡介
臺灣的許多小吃,都是先民在困苦和無法飽食的困境下所發明的替代食品,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臺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豬肉、香菇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關於蚵仔煎的起源,在臺灣還流傳著一則很有趣的故事呢。那是在西元一六六一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迫使鄭軍因在缺糧而推出臺灣,但是頑強的鄭軍沒有被困難嚇到,而是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蚵仔面線是臺灣最普遍的小吃,無論大街小巷都不難瞧見其蹤影,如果以這種市場佔有率來看,它甚至可以榮登臺灣小吃之首呢! 蚵仔面線的精確由來並不可考,但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它源自於臺灣早期的農業社會的面線羹,是當時的主婦烹煮給農耕者的點心。為了便利多人享用,通常將面線煮成一大鍋,並沒有加入任何配料,不過由於靠海地區盛產蚵仔,所以丟入蚵仔來補充營養,於是演變成現在我們吃到的蚵仔面線。 面線羹後來傳到各地,依當地物料出產的差異,加入大腸、肉羹等不同材料,這也是我們在南部常吃到蚵仔面線(例如鹿港由於是蚵的產地,蚵仔粒大味美,不僅沒有浸水泡過,而且肉質飽滿蘊含水分,因此這地區的面線羹最好吃,鹿港天后宮的蚵仔面線更名震全臺),在北部較常吃到大腸面線的原因。
還有臺灣鹽酥雞、深坑臭豆腐,頗具特色的新竹米粉,據說因為這米粉因為經新竹的風吹過,才具有特別Q的口感,還有花枝丸,單憑名稱,恐怕南京的民眾想像不到原料是墨魚,但是一經說明,便覺得名稱由來很形象。各種小吃無法一一列舉,還有臺灣的特色小吃表演,比如這次專程從臺灣請來的師傅將現場表演拉龍須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