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在海峽兩岸關係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起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臺商投資大陸農業的規模和水準有很大提高,兩岸農業界往來逐年增加,來祖國大陸發展創業的臺資農業企業和臺灣農民不斷增多,初步形成了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雙贏發展格局。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臺商投資大陸農業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在大陸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日益成為大陸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08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在大陸投資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有5900多家,投資大陸農業的臺資達69億美元,這些臺資農業企業產品有95%以上獲得了大陸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認證,有70%以上的企業成為省部級或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普遍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優化大陸農業生產結構、建設現代農業作出了
自己的貢獻。
二是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大陸在14個省(區)市設有9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15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銜接的試驗區和創業園系統。截止2008年底,進入園區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已達4800多家,佔在大陸臺資農業企業總數的81%左右,實際利用臺資55億美元,佔臺資投資大陸農業實際金額的79%左右,園區農業產業經營範圍涵蓋種植業、漁業、牧業、花卉、茶葉、觀光農業、生物技術以及農產品深加工領域;投資園區的臺資農業企業運作狀況良好,有90%的臺資農業企業已獲得大陸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認證,有60%以上的企業成為省部級或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臺商投資經營效益較好。試驗區和創業園已逐步成為兩岸農業高效能的合作平臺。
三是技術交流與產業合作不斷加強。臺灣農業的先進技術、優良品種等逐步向大陸轉移,交流與合作已從單一的種植業向畜牧業、漁業、農機等領域擴展,內容包括熱帶水果種植技術、水稻機械化栽培、水土保持、蔬菜工廠化育苗和無公害栽培、茶葉和甘蔗的栽培管理及加工等技術。形成了水產養殖、水果花卉等一批優勢產業,推動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延伸了產業鏈,也帶動了農產品運銷網路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同時,借鑒臺灣農業產銷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管理經驗進行試點,提高了大陸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了大陸農民增產增收,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四是兩岸農產品貿易增長迅速。特別是2005年大陸宣佈對臺灣部分水果等農產品實行進口零關稅政策以來,臺灣對大陸農產品出口大幅增加,根據臺當局“財政部關稅總局”的進出口資料顯示,臺灣農產品出口到大陸的金額從1997年的1456萬美元,逐步增加至2006年的4.3億美元,增長了近30倍,2007年,大陸(包括香港)正式取代日本,成為臺灣地區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
五是兩岸農業界往來頻繁,交流與合作的規模越來越大。尤其是近幾年來,通過舉辦海峽兩岸農業論壇、海峽兩岸農業成果展覽等大型活動以及各種形式的交流互訪、座談會、研討會、投洽會、農產品展示展銷等活動,建立了有效的交流合作機制和溝通渠道,兩岸農業交流活動日趨熱絡,人員往來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形成了廣泛、深入、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交往機制,推動了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蓬勃開展。(農業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