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安徽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這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為推進安徽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也為中部地區加速崛起點燃了助推器。
1、區域範圍。皖江城市帶依託長江這條黃金水道,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縣、金安區共59個縣(市、區)。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人,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6600億元,分別佔全省的54%、45%和66%。
2、區域優勢。皖江城市帶區位優勢,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是長三角向中部地區轉移產業的最近區域,到南京、武漢、上海均在3小時以內。皖江城市帶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科教資源,800里皖江一、二級岸線總長近600里,幹流岸線利用率目前只有11.3%,開發潛力巨大;全省95所高校、158個省級以上科研院所、4個國家大科學工程、2個國家實驗室、4個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77個省級省級實驗室、35個部屬(含院屬)實驗室,主要集中在這個區域。皖江城市產業門類齊全,已形成治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並在國內外佔有重要地位;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已形成“產業發展共生圈”,其加工產品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
3、產業佈局。皖江城市帶將構建“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雙核”指合肥、蕪湖,“兩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產業承接重點主要是裝備製造、原標材料、輕紡、高技術、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6大產業。優化承接條件,高水準規劃建設產業轉移集中區。主要是“江北”和“江南”2個產業集中區,其中:江北集中區包括巢湖市的無為縣、和縣沿江一帶以及蕪湖市和馬鞍山市沿江適宜地區,江南集中區包括安慶市、池州市和銅陵市沿江適宜地區。
4、實施步驟。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的戰略步驟,分三個階段實施。“一年打基礎”:示範區宣傳推介深入開展,重點專項規劃編制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工作機制基本建立,引進資金和項目明顯高於上年,一批產業層次高、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示範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三年見成效”:到2013年示範區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品牌基本確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初步形成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的體制機制,示範區的產業承載、自主創新和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實力明顯壯大,示範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五年大發展”:到2015年,《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每人平均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城鎮化率超過55%,城鎮居民收入超過28500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接近1萬元;到2020年,示範區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
5、政策支援。示範區將在投資、財稅、金融、土地、對外開放等各方面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援。4月初我省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從載體建設、產業升級、用地供給、稅費優惠、環境承載、人才支撐、內外貿發展、就業和政務環境等十個方面制定了40條政策措施。如,在投資政策上,制定示範區的產業目錄,目錄內投資項目享受國家鼓勵類產業相關支援政策;對省外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以及海外重要研發機構、中試基地等落戶示範區的,享受轉出地同等優惠政策待遇,等等。在土地政策上,全省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留下15%,專項用於示範區重大項目建設:對投資額1億美元或5億美元以上的鼓勵類產業轉移重大項目用地計劃指標單列;集中區單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用地計劃指標單列,等等。在財稅政策上,從2010年起連續6年,省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10億元的專項資金用於集中區建設,區內新建企業年新增企業所得稅省級分成部分全額獎勵市縣,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予以免收;示範區內的鼓勵類服務業用水、用氣價格與工業企業實行同價;實行大用戶直供電試點,對用電容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業零售企業,暫緩實行峰谷分時電價,等等。在金融政策上,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示範區設立分支機構,並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完善跨省金融結算,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等等。在人才支撐上,建設與承接產業相配合的人才培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鼓勵國內高校到示範區聯合辦學、興辦分校或獨立學院,並落實建設用地、規費減免、設施建設、稅收優惠政策,等等。
皖江城市帶區位示意圖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行政區劃圖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空間佈局示意圖
皖江城市帶重點承接發展產業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