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五到十年,是我省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時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時期,也是擴大開放、更廣泛地融入國內外經濟的重要時期。在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提出“十五”期間要努力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經濟總量。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左右,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4%、 9%和11%。到2005年,按20O0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600億元,每人平均達到70O0元;地方財政收入 268億元,年均增長8.5%,保持財政收支平衡。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1%,五年累計投資6000億元左右,投資率逐步達到30%以上,民間投資的比例逐步達到5O%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5%。價格總水準保持基本穩定。
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產比重降低到20%以下,三產比重提高到 35%以上。初步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在提高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同時,使非公有制經濟佔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35%以上。城鄉結構有新的改善,市鎮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每年提高1—2 個百分點。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程度明顯提高。2005年進出口總額達到56億美元,“十五”時期年均增長 11%,其中出口達到35億美元,年均增長10%;五年累計利用外資45億美元以上。
人口和就業。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2005年全省總人口控制在66O0萬以內。20O5年全社會從業人員達到3750萬人,“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6%;其中城鎮從業人員750萬人,年均增長2%。五年新增從業人員290萬人,其中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
居民收入和生活品質。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城鎮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繼續有所提高。以住、行為重點的居民生活品質有明顯改善。2005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宅建築面積提高到20平方米以上,農村住宅磚混結構比重增加到85%以上,有線電視入戶率和城鎮居民電腦普及率分別達到45%和17%左右。鼓勵轎車進入家庭。
生態環境。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O%,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5O0平方公里。城市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8平方米。逐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工業廢水全面實現達標排放,城市大氣污染和長江沿岸酸雨得到控制,淮河、巢湖水質繼續改善,確保長江、新安江水質良好。
社會發展。“兩基”成果得到鞏固和提高;“十五”末高中階段教育和省屬普通高校在校生規模均比“九五”末增加1倍以上。嬰兒死亡率控制在30‰以內。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增加。社會保險覆蓋面有較大幅度提高,民主法制建設提高到新的水準。
在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之後,為把這一目標真正落到實處,安徽省委、省政府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並結合實際,進一步提出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步階段紮實建立八大產業基地和構築六大基礎工程,確保到2007年實現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以上(簡稱“861”行動計劃),即,建立加工製造業基地、原材料產業基地、化工產業基地、能源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加工和供應基地、全國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重要的文化產業大省,構築防洪保安工程、通達工程、資訊工程、生態工程、信用工程、人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