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湖南行
字號:
兩岸記者湖湘探屈原 心心相通汨羅吟屈賦

  時間:2006-12-04 13:56    來源:     
 
 

 

中國屈原協會理事劉石林為兩岸記者答疑解惑

來到岳陽汨羅,臺灣記者張銘坤(左)入鄉隨俗地為大陸記者吟誦《岳陽樓記》

臺灣記者代表向屈原像獻花

  台灣網11月23日長沙消息   “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臺灣詩人余光中“繡口一吐”,讓承載著悠久中華文化的汨羅江引發了世人的無盡遐想。

  昨日,懷著對汨羅江與屈原文化的嚮往,參加“第四屆海峽兩岸新聞媒體聯合採訪”的記者們走進了位於湖南嶽陽汨羅江畔玉笥山上的屈子祠,探訪孕育了湖湘文化和中國古典文學的聖地。

  屈子祠是中國現存紀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築。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以死殉國前,在這裡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記者們在屈子祠正廳木刻的司馬遷所作《屈原列傳》前駐足拜讀。“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雋永的字跡訴說著司馬遷與屈原兩位悲情英雄交錯時空的精神碰撞。

  臺灣“中央社”記者張銘坤表示對林刻的內容很熟悉:“從小讀屈原詩賦就能感到一種莫可名狀的悲情,臺灣的民眾由於島嶼性格很能領悟這種悲情的力量。我們這代修古代文學長大的孩子對屈原有種崇敬感。現在的臺灣小孩在這方面的教育已經大不如前了。”說著,他用閩南話吟起了詩文。

  屈原憂國憂民的精神和“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著無數炎黃子孫。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緬懷屈原的特殊方式,傳承著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屈原協會理事劉石林老先生特意前來為兩岸記者“答疑解惑”。對於兩岸記者關心的韓國“端午祭”成功申請聯合國世界遺產這一問題,劉石林理智而平靜:“韓國的端午祭與楚文化淵源很深,確實是于唐代從中國傳出,中國端午節申請世界遺產已經在進行中。但我們應該感謝韓國,他們讓中國人看到了自身對傳統文化的淡漠、促使我們更努力地保護傳統文化。如何讓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精神更加了解、珍惜才是最重要的。”

  在參訪了屈子祠和屈原碑林後,兩岸記者參加了簡短的祭屈儀式,並向屈原像獻花表達崇敬。

  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牟宗佩在談到此行收穫時表示:從小朗朗上口的詩句讓自己早就對屈原投江的精神有所了解,親身的採訪更使屈原文化與端午節一些爭議性的話題找到解釋。“作為記者,通過電視為兩岸屈原文化的研究、傳揚做出一些貢獻我感到很開心。很多爭議也是臺灣學者關心的話題,我們記者通過發現與分析,傳播回去後也許會吸引更多的臺灣屈原文化愛好者前來與這裡的專家相互切磋。”

  “學術上有爭議沒關係,重要的是大家共同努力,把寶貴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牟宗佩說。(李徽)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