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
人民網上海9月16日電 記者柳曉力、何晶茹報道: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實現雙贏,是首屆兩岸民間菁英論壇與會者達成的一致共識。今天上午的大會以“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前景與方向”為主題,兩岸菁英就“兩岸農業優勢互補、互利發展政策探討”、“落實兩岸農產品產銷及認證問題”以及“加強兩岸農業科技資訊交流”三個分議題進行發言和討論。
目前,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雖然已經相當廣泛頻密,對於未來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方向,臺灣“中央研究院”教授陸雲認為,兩岸由於在農業生產條件上各有優勢、地理上又近在咫尺,加上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農產品貿易上本來即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過去十年來的實際發展情況也驗證了這一點。在農業投資上,由於大陸較低的土地與勞動成本,以及大規模生產所形成的規模經濟,加以擴大的內銷市場,在對臺商的農業投資形成極大的吸引力,並在歷年來有著極快速的發展,成為大陸最重要的農業外資來源。
陸雲說,從目前發展的態勢看來,雖然市場機制在兩岸農產品貿易與農業投資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兩岸的政治關係卻對當前兩岸農業經貿關係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並間接影響到兩岸未來長期農業經貿關係的發展。因此,為求兩岸農業經貿關係能朝常態化的方向發展,並使雙方均成為後WTO時代因應農業全球化經營的夥伴,以增進兩岸雙方農民的福祉,目前的兩岸政治僵局亟需加以打破。
臺灣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杜金池則表示,農業合作將可使兩岸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品質躍升,進而互補共需。同時,他認為,兩岸農業效果雖有卻不彰著。他提出,要考慮設置兩岸農產品輸出交流專區,在專區內從基層農民推廣組織與農民教育著手,建立生產體系及產品品牌,使農產品認證問題更容易執行並落實,兩岸消費者對產品根有信心、樂於購買。
杜金池特別指出,兩岸農業交流尚有深化空間,可從交換大學研究所研究生,互補兩岸農業學術之專長,開放兩岸高級農業研究人員進行長期學術合作研究,使兩岸農業科技共策共榮。造福兩岸人民。
上海水產大學教授李思發也談到,目前兩岸農業交流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供開發,他說,以漁業、水產品為例,兩岸水產品資源豐富,但現階段還是以臺商到大陸投資水產養殖、水產加工為主,科研方面還交往合作不夠,兩岸應加強漁業、水產科技、種源等方面的共同研究。
親民黨民意代表蔡勝佳認為,大陸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臺灣則具有科技人才、產業整合和經營經驗。兩岸農業交流已經多年,歷年來皆以農業專業人士、團體及學術上的交流居多,今年更在連宋兩位主席陸續訪問大陸後,兩岸農業的交流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與發展,其中以開放臺灣水果輸往大陸給予零關稅、快速通關等便利措施為最,實質嘉惠臺灣的農民。 (人民網) 臺灣“中央研究院”教授陸雲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