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琵琶一曲彈至今 昭君千古墓猶新

  時間:2007-07-19 11:11    來源:     
 
 

 

 

昭君博物院 

昭君出塞銅雕像

 

  中廣網呼和浩特7月16日消息(記者李志勇 劉紅衛)2007年7月16日上午,全國網路媒體內蒙古行記者團到達了位於呼和浩特市南6公里的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博物院。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名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始建於西元前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歷史,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君墓,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綠如茵,故有“青冢”之稱。青冢兀立、巍峨壯觀,遠遠望去,顯出一幅黛色朦朧、若潑濃墨的迷人景色,歷史上被文人譽為“青冢擁黛”,成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寶坪(今屬湖北省興山縣)人。相傳有“落雁”之美,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西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出嫁遠入匈奴,後立為寧胡閼氏,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唐代杜信《通典》中最早記載了這座昭君墓,以後歷代記載甚多。

  在中國歷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於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在民間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數千年來,她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咏唱昭君、抒發情感的詩文、歌詞、繪畫、戲曲更是多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

  現代史學家翦伯讚讚美:“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徵,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徵;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名揚世界的旅遊勝地。這裡不僅有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跡,還有鳥語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其詩情畫意,令人流連。

  2006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兩級黨委、政府的指導和關心下,昭君墓景區進行了擴建,景區面積從原來的95畝增加到200畝。昭君博物院參觀內容主要有漢代闕門、青冢牌坊、嬙雲浮雕、董必武題詩碑、神道石像生、和親銅像、匈奴文化博物館、昭君紀念館、和親園、青冢藏墨、單于大帳、墓表、昭君出塞陳列、歷代詩詞碑廊等。近年來,昭君博物院以其優美的環境和獨特的文化內涵,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並先後接待了胡錦濤、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李長春、羅乾等大批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眾多社會知名人士等,同時更是成為青少年進行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1999年,由昭君墓景區發起的昭君文化節,現已成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一年一次舉辦的文化節活動,進而成為全國十大文化節慶活動。“昭君文化”成為呼和浩特市構建和諧社會、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