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和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共同舉辦的“海峽兩岸記者三峽聯合採訪活動”2003年7月16日落下帷幕。在為期一週的聯合採訪活動中,兩岸記者見證了三峽水庫的二期工程建設、了解了蓄水之後的水庫發電情況以及三峽環境及文物保護情況,並參訪了長江沿岸的特色企業及移民新城。在採訪活動結束的時候,本台記者就本次活動的主旨、行程安排及意義等問題專訪了代表團團長李維一先生。李維一先生在充分肯定組織這次活動的成果之外,也對兩岸新聞交流提出了新的希望,他強調:兩岸新聞交流需要更加開放的新思維。
景:李團長,海峽兩岸記者三峽聯合採訪團的活動已經宣告結束了,在這時候回想一下組織這個活動的初衷,是否已經實現?
李:海峽記者聯合採訪的活動堅持了多年,這是第五次。在兩岸的交流過程中,新聞媒體之間的交流對於加強兩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了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組織過西北聯合採訪,長江三角洲的聯合採訪、西南地區的聯合採訪、三峽的聯合採訪,應該講,第一次採訪活動就是關於三峽的。那是1992年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決定建設三峽水庫之後的當年,也是這樣沿著三峽進行的。當時也是因為準備開工建設,採訪問題比較多,這次是在三峽水庫二期工程135水位的蓄水,在二期工程基本結束的情況下,再次組織兩岸交流。這次行程中,除了我們在重慶市的採訪以外,我們有四天四夜在船上的共同生活,零距離的接觸,一起上岸採訪,還舉行了聯歡,兩岸記者之間彼此還進行了採訪。這為兩岸記者的溝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密切了兩岸新聞工作者之間的關係。我也觀察到,兩岸記者除了共同的新聞工作規律之外,還有各自特色和工作方式,不同的工作的特點,這也是彼此交流、彼此學習的一個很好的方式。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兩岸記者之間的了解和友情。結束時,我看到兩岸記者都有些依依不捨的。
同時通過兩岸記者的聯合採訪這種方式,使臺灣記者和大陸記者共同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年夢想的一個奇跡的實現。三峽水庫最早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構想。1949年以後,毛澤東主席,中央政府也對三峽工程進行了多方面的一些論證。毛主席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今天高峽平湖終於出現了。兩岸的記者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看到了這樣一個工程,也都親身的見證它,採訪它,也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就基本達成了我們最初的目的。
景:作為參與此行的一名記者,我也發現,這次行程非常的緊湊,而且也很特別,那麼我想了解一下,我們在當時安排這個行程的時候,有什麼考慮?
李:行程是根據我們工作以來的經驗安排的。一個,我們儘量減少形式主義的東西,避免重復化,比較死板的活動。我們儘量要求對方把各種材料以書面形式寫出來,節約出來的時間,讓記者以提問式的方式進行採訪,形式活潑,儘量避免坐下來長篇大論那種介紹。從我們來講,這是一種採訪方式,是符合新聞規律要求的改變。十六大以後中央政府提出新聞工作要“三貼近”,也就是: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在這次兩岸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就貫穿了這樣一個方針。我們大家也注意到,儘量把時間留給自己,減少禮儀上的一些東西,儘量把他們帶到實際中去,多看、多問、多拍攝。說到安排上,地區臺辦給了很大的支援,當然有的地方可能好一點,有些地方還是形式主義一些。但總的來說,還是基本體現了新聞記者的一些要求。
景:因為三峽工程本身這個工程本身是非常巨大而複雜的。我想每個記者在參與這些活動中,會有不同的觀察角度,他的報道可能也有不同。那麼,我想難免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報道。你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
李:這個負面看怎麼去理解。在我們的報道中,在兩岸記者交流採訪中,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說,大家應該尊重職業道德,也就是實事求是、客觀。一路走下來,你可能也注意到了,從重慶市委市政府領導,三峽工程總工程師陸佑楣和湖北省的領導在這次採訪中都講了,工作當中還有很多問題,歡迎兩岸的記者,多提供一些建議。就三峽工程來說,這樣大的一個工程,從九二年開始,經過十年的建設,二期工程完工,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任何一項工作還存在著一定差距性的東西。那麼這些東西報道出來目的是使我們的工作更加完善、更加好。那麼,這些報道我想都是實事求是的。比如說,我們看到一些垃圾的問題。實際上無論是重慶市,還是壩區都採取了各種措施來處理這些問題。但是,這本來就是一些實際的存在,因為汛期的原因,或者說也可能有些方面工作還不到位,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但對於這些事實的報道本身是實事求是的。如果是一種捏造性的,歪曲的這樣的報道,我覺得也是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的。我想作為我們的聯合記者採訪團來說呢,大家還是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採訪和報道的。
景:李團長,剛才您也提到了你對新聞工作的一種看法,我覺得您其實也提出了一個新聞報道的方向問題,通過對最近一系列具體新聞事件報道的觀察,有些海外媒體評價說,中國的新聞報道越來越趨於開放。您認為是這樣子的嗎?
李:我認為是這樣的。一件壞事的發生並不能把我們各方面的工作都否定掉,這是客觀的事實。所以,一個事情發生之後,我們要思考怎麼能夠把它及時的客觀的報道出來,讓人們能夠及時了解情況,促進事件更好的解決。這也是中央的有關宣傳部門為受眾服務而一直努力的方向。我覺得這個方面積極因素很大,可以澄清錯誤報道,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新聞報道首先就是按照新聞工作規律來工作。
景:您怎麼看待涉臺新聞從業人員扮演的角色?
李:我想兩岸之間多少還是有一些隔閡。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加強兩岸的交流和溝通,消除這層隔閡,進一步促進兩岸人民了解。這就是一個積極的角色。如果說片面的、局部性的或者是受商業運作的影響,不客觀地報道或炒作一些新聞,加深兩岸的隔閡,這是不負責的,也不符合兩岸民眾的根本利益。
景:今天你是以一個採訪團的團長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個角色和你作為新聞發言人的角色是不同的。那麼,你此時有沒有一些特別的感受呢?
李:作為發言人,我是代表我們政府,對臺工作部門接受記者的提問、回答問題,那麼這次作為採訪團團長,雖說我本身不是記者,但是我總感覺和大家是站在同樣一個平臺上。不同的是,作為團長,我思考的是怎麼樣更好地為大家服務,更好完成採訪任務。這樣一種方式增加了彼此的了解,或者說增加了大家互動的關係,反過來,對於我們搞好新聞發佈工作,也是有積極意義的。我對這一點的印象比較深。
景:您剛才也提到了,兩岸記者聯合採訪這樣的活動,已是第五次了。那麼,如果讓您對今天兩岸交流模式做一個概括,您會有什麼樣的看法?
李:我覺得這是一種兩岸交流的形式,對我們來講,可以說一年比一年辦得要好。這種方式適應了形勢的需要。同時我們地方檯辦的部門都表現出比較高的熱情。你可能也感覺到了,無論到什麼地方,無論是接受你們的採訪,介紹情況,還是一些接待安排工作,都表現一個很大的計劃性。實際上,我們這種聯合採訪的形式,很受大家歡迎,現在就有記者在問,下一次聯合採訪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地方進行,有的還提出了很多的建議。這樣的話,我們還會積極的一點一滴的做下去。
景:也就是說,這樣的交流活動會繼續推動。那麼,您對兩岸未來新聞業者之間的交流有何期待?
李:這是兩岸新聞工作的一種。兩岸交流形式很多。兩岸媒體記者的相互採訪、重點新聞事件的採訪、有關專題的採訪,每年進行很多。今後還有一個期望就是能夠實現兩岸記者的長駐。臺灣新聞界對此也表現出了積極性,我們也在考慮這樣的一些問題,等條件成熟了以後,我們希望能夠經常性地實現兩岸的新聞交流,讓新聞報道更加的規範、更加的及時。
景:那麼達成這樣的願望還需要做哪些努力呢?
李:新聞交流是雙方的、雙向的。現在在兩岸新聞交流當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平衡的現象。比如說;我們大陸對臺灣的一些媒體來駐點採訪是沒有什麼限制的。只要通過審核,符合要求的,就能來。而大陸方面赴臺灣的媒體駐點現在只有四家,同時對兩岸新聞交流上也設置了一些障礙。我希望能夠儘快地解除這些障礙。要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我也希望有一個好的氛圍來創造這樣一個條件,也希望臺灣方面拿出更積極的態度,來共同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