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集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媽祖文化

時間:2006-12-07 08:48   來源:

  臺海局勢在政治層面,目前雖說仍是霜寒依舊,但不可否認一種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社會“暖象”亦在頻頻萌動。近年來,隨著兩岸民間與官方直接或間接的互動,一股進香朝聖、尋根謁祖、奉祀天妃的熱潮滾滾而來。媽祖信仰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被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學、倫理、宗教等諸多學科所解讀,已然成為一種超時空、跨地域的民間信仰。蔚為大觀的媽祖文化也已上升為人類傳承文明,發展進步的世界性課題。同時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各方人士,對信仰媽祖、研究媽祖、議論媽祖這一維繫兩岸中華民族情結的重要載體投入關注,並使其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之橋梁和紐帶作用得以充分有效地發揮。

  臺灣人自發地奉神拜祖,什麼力量也阻它不得,這在歷史傳統與現代文明上,在一個民族文化天性的亙古演繹及文化認同上,絕非僅僅以窺其活動本身所產生的龐大、深遠影響就能釋其所然,事實上這是一種普遍表現對其生存的精神寄託與附隨,由虔誠地折服而感悟至深。且不說人要拜祖,神要認宗,即使民俗、藝術、工藝、建築等等也要尋找自己的祖根淵源,更何況緣歷史而形成臺灣民眾普遍而強烈的祖籍觀念、民族意識、歸屬要求以及由寄望而凝聚成一種文化的向心性,已然融入到民族血脈至深處,成就著千千萬萬匯聚親情的載體。在這一點上,惟媽祖信仰影響頗深,信者尤眾,香火最盛。

  媽祖由人變成神,是人們基於崇拜自然神並使之人格化所演繹的一齣“真實的”神話。

  其背景源於航海業自北宋以後的蓬勃發展,航海人更進一步希望能有一尊代表上天意志統管所有海域的神祗,來保護人間的航海安全。恰有民間女子林默娘,平素仁慈寬懷,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的敬重。北宋雍熙四年(西元987年),林默娘28歲時,為救海而捐軀,羽化升天。於是,鄉民們便在島嶼上修建廟宇奉祀,且出海人遭遇危難時,常見有一披掛朱服的女子現身,直到化險為夷。更有史載,“臺灣往來,神跡尤著。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發而來,其效立應”。這便是“通靈神女”演化成海上保護神——媽祖的最早傳說。南宋著名文學家劉克莊賦詩:“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就寓意深刻地概括了媽祖由人變神的史實,同時亦點明瞭媽祖信仰肇自湄洲。誠然如此,對於神和人來說,不在於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獨一無二而受到世人的褒封和頌揚。媽祖從一介平民成為兩岸“共神”,甚至奉若世界和平之神,無不印證上述關於人神結論。不過媽祖與其他諸神不同,不是憑空想像的神祗,她的本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勇敢無畏、充滿傳奇、護佑民眾、如影隨形、淳德向善、植於人心、助人為樂、功量無比的人。當然,媽祖信仰雖亦有些許迷信、誇張的成份,但不可否認它在歷史上確曾發揮過積極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海上交通和開發臺灣與維護祖國統一的影響。再說,媽祖文化作為活態的文化,關乎和平、大愛、勇敢。媽祖是人、神同格與精神的集中表現,更有媽祖形象亦深深地植根於人們的精神沃土,成為善良、智慧和正義的化身。聯合國亦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以表彰媽祖為人類和平與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這也是當今世人尤其臺灣民眾為何會有如此眾多的媽祖信徒的最好解釋,也是今天我們要紀念她的重要原因”。

  千百年來,媽祖信仰經過不斷地分靈割火與傳播,已經從湄洲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如今已成為蜚聲海內外一尊跨越時空、澤被四海的國際神明。兩岸雖然橫隔海峽,但媽祖信仰卻從不因歷史的曠遠與現實的藩籬而受影響。人們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就有媽祖信仰。臺灣島內,從純樸的鄉村到繁華的城市,處處都有媽祖廟的興建。在寺廟的佈局上,多數媽祖大殿都有觀音殿,然觀音只是媽祖的陪祀,足見臺灣人對媽祖的信仰之深。

  媽祖信仰作為一種儀式文化,浸透著濃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色彩,從它的形成到傳播,始終離不開海洋。儘管這種信仰的初始宗義是尊媽祖為航海保護神,且自北宋時期發軔,有“神之廟始莆,遍閩浙”的記載,至南宋中期已相當普遍。說明湄洲媽祖廟是世界所有媽祖廟的祖廟,而世界各地的媽祖廟則皆為湄洲媽祖的行宮。千百年的歷史推進,經久不衰的藝術渲染和演繹,大大提升了媽祖作為人格神博大的精神魅力,並逐漸積澱成以反映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媽祖文化,規範和影響著今天人們的社會行為和價值取向。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信仰已不再僅僅是海洋文化研究及奉祀海神活動特定的內容,媽祖信仰已經走出單純的民間信仰殿堂,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成為華夏文明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正是基於兩岸之間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情緣,而這種文化又飽含著個人對祖國的一種深沉的民族情感,即“大一統”的思想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是它的精神所在。規模盛大的祭奠,絡繹不絕的朝拜,凸現場面的恢宏壯觀。時下這種傳統的媽祖廟大型祭奠,有開鑼鼓、頭旗、三仙旗、繡旗、哨角、執士隊、神轎、太子團、神童團、莊儀團等,已成為與黃帝陵祭奠、孔廟祭奠並列的中華三大祭奠之一。傳承著漢文化強國的風範和精神,維繫著中華民族根同宗、血同源的骨肉親情,傾訴著“百善孝為先”及“兒行千里母擔憂”的對白與心聲,寄託著中華民族重視家庭倫理範式,敬宗尊祖、同時秉承強烈的崇古價值取向,慎終追遠,尋根報本的濃厚的思想感情。

  媽祖文化瑰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文化與日月同輝光彩奪目的亮點,是促成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強勁動力。人們傳承與衍播它的目的,不外是化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媽祖文化這一理論闡述,始於1987年在莆田舉行媽祖千年祭學術研討會上,至今已有了更為深化和豐富的釋讀。半個多世紀以來,臺灣海峽被人為隔絕,唯有媽祖信仰者敢於衝破重重障礙,來往于海峽兩岸之間。近些年朝拜謁祖進香,更是盛況空前。所有這些,無不印證連戰先生所講的“中華文化豈能因少數人而被摧毀”。臺灣同胞和海內外華人的媽祖信仰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凝聚力、向心力的一種體現,是一種紐帶關係,它蘊涵著兩岸同胞對國泰民安的共同期盼,任何別有用心的蓄意割裂,都是違背歷史潮流的,是註定沒有前途的。

 

  (來源:統一論壇2006年第4期 作者:薛三讓)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