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主任王毅在舊金山僑界招待會上的講話

時間:2010-01-26 11:52   來源:北京TRS資訊技術有限公司

  在舊金山僑界招待會上的講話

  王毅

  各位僑胞、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

  我這次來美國訪問,是到國臺辦工作以後的首次訪美,第一場活動就選擇在這裡、在舊金山與大家見面。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到了海外,首先應該看望自己的親人,看望來自海峽兩岸的僑胞們,向大家問一聲好。同胞們遠離鄉土,艱辛創業,很不容易,也很了不起,我願代表中共中央臺辦和國務院臺辦向大家表示最親切的問候。同時,舊金山是美國最早、最具代表性的華僑聚集地,舊金山僑胞也歷來是海外反獨促統的重要力量,因此我還要當面向各位,向多年來為推動兩岸關係改善,開展“反獨促統”事業作出寶貴貢獻的所有僑界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致以崇高敬意!

  去年以來,臺灣局勢發生重大積極變化,兩岸關係出現難得發展機遇。我知道兩岸僑胞對此十分關心,希望了解兩岸關係目前是什麼狀況,下一步發展前景如何?借今天這個場合,我向大家作些簡要的介紹。

  在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年來的兩岸關係可以歸納為兩句話,即實現了歷史性轉折,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是兩岸雙方在反對“臺獨”和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始建立並積累政治互信,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動,妥善處理了一系列複雜和敏感問題,從而推動兩岸關係步入了和平發展軌道。

  二是兩岸協商得以恢復並形成制度化安排。去年6月到現在,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已進行了三輪商談,達成了9項協議和一項共識。這些成果,每一條都涉及兩岸同胞的利益,每一項都增進了兩岸同胞的福祉。

  三是兩岸同胞共同期盼併為之努力了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終於成為現實,不僅使兩岸經濟往來正常化的目標基本實現,也促進兩岸經貿合作取得新的進展。

  四是兩岸各領域、各界別交流往來蓬勃發展,呈現出新局面和新氣象。一年來,已有超過1萬個團組、近30萬名大陸游客赴臺,今年大陸赴臺遊客人數將超過60萬人。臺灣朋友來大陸的熱情也越來越高,5月中旬我們在福建舉辦了首屆旨在加強兩岸民間交往的海峽論壇,吸引了臺灣25個縣市以及20多個界別的8000多名代表參加,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臺灣基層,尤其是中南部的同胞,在兩岸交流史上是一個新的創舉。此外,最近一些民進黨人士來大陸參訪,也引起兩岸各界廣泛關注。

  一年來兩岸關係取得的這些進展,是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也包含了廣大海外僑胞為此付出的心血,值得我們共同珍惜和維護。它宣示了一個道理,這就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它給予世人一個證明,這就是海峽兩岸中國人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妥善處理矛盾,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它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這就是兩岸合則兩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是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

  在看到兩岸關係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兩岸關係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比如,“臺獨”勢力仍然在阻礙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損害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一些臺灣民眾對大陸仍然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誤解,對發展兩岸關係還持有這樣那樣的疑慮。此外,兩岸雙方也還存在一些固有矛盾和分歧,不少複雜和敏感問題有待逐步解決。

  那麼,下一步兩岸關係如何發展?我們應當朝什麼方向努力?去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兩岸關係描繪了前景,指明瞭方向。那就是在堅持中央確定的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基礎上,著力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胡總書記在講話中重點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涉外事務、軍事安全等方面,講清楚了大陸方面目前及今後施行的方針政策,展示了我們從維護全民族利益的高度妥善處理兩岸問題的誠意、善意和創意,也表明瞭我們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信心、決心和耐心。

  胡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我們開展對臺工作的綱領和指針。當前,我們將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兩岸經濟合作的路線圖已經清晰,這就是完全實現兩岸經濟往來正常化,推進經濟關係制度化和經濟合作機制化。當前最突出的任務是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們將繼續採取積極措施,促進兩岸合作,攜手共克時艱。今後一段要重點投入的工作是商簽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臺灣方面提出這一要求後,我們作出了積極回應。簽訂這個協議,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兩岸優勢互補,最大可能地促進兩岸互利雙贏,最有成效地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同時,這個協議應當首先適應兩岸關係的特點,符合兩岸經濟發展的共同需要,也要得到兩岸各界的廣泛支援。目前,雙方正在各自加快進行協商的準備工作,今年下半年有望談起來。

  二是大力開展兩岸文化和教育交流。開展兩岸文化和教育交流,有著巨大需求和潛力,也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願與臺灣同胞一道,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凝聚起兩岸同胞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意志。下個月中旬,將在湖南長沙舉辦首次以加強文化教育交流為主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兩岸文化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將共聚一堂,開啟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新局面。

  三是積極推動兩岸各界特別是基層民眾之間最廣泛的交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歸根到底要靠兩岸同胞的理解、支援和共同參與,為此要持續不斷地加強兩岸同胞的交流溝通。多年來,兩岸人員交往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然有三分之二的臺灣民眾沒有來過大陸。我們真誠歡迎更多的臺灣同胞,尤其是中南部地區的鄉親多到大陸走走看看,親身了解大陸的風貌和發展前景,親身感受大陸民眾對臺灣同胞的友好情誼。我們也歡迎和鼓勵民進黨人士到大陸參訪交流,理性務實地對待兩岸關係發展。我們衷心希望血濃于水的兩岸同胞能夠開展大交流,走向大融合,實現大團結。

  兩岸關係已經展現出和平發展的前景。今後的道路可能並不平坦,但前途是光明的。推進兩岸關係,有兩個重要的著眼點要告訴大家,一是要繼續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基本思路,這是一條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成功和有效的經驗。同時,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並不意味著刻意回避複雜和敏感問題。恰恰相反,我們要未雨綢繆,前瞻性地思考如何把握和對待兩岸之間存在已久的矛盾和分歧,為最終破解這些難題開闢道路,創造條件。二是要不斷鞏固和深化雙方的政治互信。兩岸關係要向前走,兩岸的互信也要隨之增強,這樣才能保持正確方向,才能行穩致遠。而增進互信的關鍵在於雙方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框架,並在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鮮明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

  各位僑胞,各位朋友,海外僑胞的命運從來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一部海外華僑史,記載著中國人艱苦創業的奮鬥歷程,鐫刻著中華兒女深切的愛國情懷。身處海外的僑胞們,對近代中國多災多難、積貧積弱有著切膚之痛,最能體會國家強盛給大家帶來的榮耀和力量,最期盼中華民族能夠早日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人類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華民族正迎來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兩岸關係也迎來和平發展的歷史機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臺灣同胞的共同參與,兩岸關係的光明前途也將在民族振興的進程中加以實現。我期待,海峽兩岸的僑胞們能夠意識到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肩負的歷史責任。我相信,海峽兩岸的僑胞們也能夠承擔起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要完成的歷史使命。

  胡錦濤總書記“12·31”講話中有這樣一段話:“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有利於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這段話說得多好,得到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鳴和認可。我認為,這一精神和理念,也可以適用於兩岸的涉僑事務。來自海峽兩岸的僑胞,應該以全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在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大框架下,超越分歧,避免內耗,團結互助,共創未來。如何實現這一前景,我認為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兩岸僑胞之間的“同”表現在哪?

  一是共同的民族。兩岸僑胞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這是我們共同的身份認同,也是凝聚海內外所有中華兒女的根本紐帶。

  二是共同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可以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兩岸僑胞都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也是將中華文化帶到世界各地的傳播者。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把中華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三是共同的家園。胡錦濤總書記在“12·31”講話中明確指出,包括大陸和臺灣在內的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有責任把她共同維護好、建設好。

  四是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誠然,出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因素,兩岸雙方尚存在不少分歧,今後也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新的矛盾和問題,但在民族大義面前,我們更應該看到我們之問的“同”,重視我們之間的“同”,增強和擴大我們之問的“同”。換句話說,我們不僅要做到“求同存異”,更要爭取“聚同化異”。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聚合起兩岸僑胞致力於和平統一與振興中華的大同,化解歷史遺留下來的種種心結和歧見。聚大同,不僅可以化小異,還可以化大異。聚大同,我們才能匯集起共同的意志和力量。

  基於這樣的大同,我們有責任加強兩岸僑團的團結,共同發揮溝通兩岸的橋梁作用,積極參與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基於這樣的大同,我們有責任在海外積極傳揚中華優秀文化,樹立中國人的良好形象,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基於這樣的大同,我們有責任反對一切違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徑,在國際社會積極宣傳和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確保一個中國的框架不可動搖。

  各位僑胞,兩岸關係的命運歸根到底掌握在兩岸人民包括海外僑胞的手中,取決於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奮鬥,讓我們一起努力,一道前行,攜手開拓和迎接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謝謝大家!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