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今年81歲、出生在臺灣的鄭堅老先生在兩岸直接通郵儀式上投寄出寄往臺灣的家書。 當日,海峽兩岸直接通郵儀式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北京航空郵件交換站舉行。 新華社記者汪永基攝
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 題:從“海漂”到“直郵”——海峽兩岸郵路30年紀事
新華社記者 劉暢
中國集郵總公司15日發行的紀念郵折代表了兩岸直接通郵這個大喜之日的歡樂氣氛——海藍色的封面,一端是上海浦東,一端是臺北101大廈,中間碧海藍天,彩虹飛架,一群和平信鴿直飛蒼穹。
兩岸郵路終於真正實現了“天塹變通途”。此時回望30年來的坎坷歷程,一段段載著心酸與歡愉、驚喜與遺憾的“郵路往事”撲面而來。
飄(漂)過海峽的都是信使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兩岸之間應儘早實現通航、通郵。在這之後的第五個月,大陸方面宣佈開辦寄往臺灣的平信業務。然而,這項業務並沒有得到對岸的及時回應。
在兩岸不通郵的時代,風箏、氣球、漂流瓶……凡是能飄(漂)過海峽的東西都成為信使。
1980年9月23日是中秋節,新華社發表了一篇新聞特寫,描述福建沿海軍民將精心製作的月餅、寫好的家書挂在風箏上,放飛到金門、馬祖的情景。1983年春節前,新華社又報道了福建臺灣氣球、海漂宣傳站為去臺人員親屬代傳書信的事跡——“戰士手牽氣球,姑娘推著竹筏、橡皮船,把一袋袋節日禮品,一封封思念親人的書信,送上藍天,放入碧海,給臺灣同胞寄去大陸人民的一片深情……”
據說,“海漂傳書”是福建省晉江縣圍頭半島塘東村漁民的“發明”。這個村與金門島田埔村一水相連,近在咫尺,世代相互嫁娶。後來,一道人為的藩籬使兩岸阻隔,親人們只能望海興嘆。不過漁民們從翱翔海空的海鷗身上得到啟發,用風箏把家信傳到金門島。上世紀50年代,福建沿海第一個海漂站就在這裡誕生。
以“海漂”傳遞家書只能是一種無奈的情感寄託。淺淺的海峽既煎熬著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同時也考驗著人們的智慧。1981年底臨近新年,前郵電部部長朱學范發表文章建議,在大陸和臺灣實現“三通”之前,兩岸同胞每週互發“親人郵袋”一次,在香港郵局進行轉發,交換局設在北京與臺北。“親情郵袋”成為多年後兩岸“間接通郵”的雛形,而許多類似這樣的美好“創意”匯聚在一起,著實令兩岸的冬天變得不再寒冷……
“間郵”家書回家難
在島內民眾的強烈呼籲下,臺灣當局于1987年開始開放老兵回鄉探親,海峽兩岸掀起了尋親熱潮。在郵路仍舊受阻的情況下,無線電廣播曾擔當起在兩岸間鴻雁傳書的作用。
作為“海峽之聲”廣播前身的福建前線廣播,于上世紀80年代後專門設立了“臺灣軍政人員親人信箱”節目。這個節目曾播出了一位國民黨軍界人士給大陸女兒的信:“這幾年經常有貼心的朋友告訴我,說你和你的母親在廣播中尋找我。聽到這個消息,我心如刀絞。這些年來,我沒有盡到丈夫對妻子、父親對女兒的職責……想不到你長大懂事以後,不僅不怨我、恨我,還千方百計尋我,年年呼喚我……”
迫於島內民眾壓力,臺灣當局于1988年3月同意臺灣民眾給大陸親友的信件可由臺灣紅十字組織經香港郵局轉寄大陸。1989年6月起,臺灣郵政部門開始直接收寄到大陸的信件,兩岸郵件總包直封並經香港、澳門轉運。這意味著兩岸郵政業務開始間接互動。
“間接通郵”業務開展的第一年,從臺灣寄往大陸的信件超過300萬封。而“死信”成為這一時期困擾兩岸郵政的最大難題。
兩岸隔絕數十年,城市在發展,人口在流動,一封封滿懷熱望的家書卻找不到回家的路。1989年5月29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通訊,講述一位敬業的郵遞員從北京不同時代的地圖中尋找線索,終於讓一封“大陸北京西直門外公主墳新北京火車站40年前劉德海之三女劉明英之子鄭正平收”的臺灣來信找到了主人,其情節如同偵探小說一樣扣人心弦。而這一時期,經常見諸報端的還有這樣的描述:某人收到了從臺灣寄來的家信,興奮地對記者說:我去年發到臺灣的尋親信,沒想到這麼快就有了回音……
兩岸“直郵”載滿深情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民間交往不斷升溫,大量臺灣同胞來到大陸經商、求學。與此同時,更多時尚、浪漫的元素融入兩岸郵政業務中。
1994年5月的一天,正在福建省中醫學院學習的臺灣女孩林幸樺,意外收到了一束紅玫瑰和情人卡。原來是林幸樺在臺灣的男友請高雄市一家花藝公司代辦了一封跨越海峽的鮮花禮儀電報。福州電信局收到這封禮儀電報後,根據客戶需求訂購了鮮花和情人卡並送到林幸樺手中。
據說,這是臺灣地區發往福州的第一封鮮花禮儀電報。此後,每到逢年過節,兩岸間的禮儀電報海量增長。
進入21世紀,MSN、短信、網路視頻大行其道。但人們仍在努力挽留兩岸同胞在“尋親時代”共有的歷史記憶。2006年春節,“外省臺灣人協會”在島內舉辦了一次“家書徵文比賽”,參賽者以1949年遷臺老兵居多。風燭殘年的老人們再次集體書寫鄉愁感動了寶島。同年6月,吉林市民馬友聯與在臺灣的姐姐之間長達20年的“兩地書”被大陸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從2008年12月15日起,兩岸郵件通過海路直航與空中直航直達對方郵件處理中心而不再經轉第三地。直接通郵還增加了兩岸同胞迫切需要的、但以往兩岸郵政合作未曾涉及的郵政包裹、特快專遞以及郵政匯兌等業務。從此,方便、快捷的“直郵”成為兩岸的熱門詞彙,而“海漂”和“間郵”則淡出了歷史。
15日,崔美英成為天津市第一個往臺灣直郵包裹的人。她說,今天是個好日子,她決定給居住在臺灣的叔叔郵寄兩盒天津特產“十八街”麻花,是想讓他老人家嘗嘗家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