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地理,相近的氣候,使海南島和臺灣島兩個姐妹島在農業合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隨著越來越多的臺資農業企業看中海南,隨著海南給臺資農業企業越來越多的優惠政策,瓊臺農業合作必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投資現狀
428家臺資農企海南掘金
從1988年第一位臺灣農民陳利通先生來海南掘得第一桶金至今,18年彈指一揮間,臺商數量迅猛發展,截至今年6月,我省臺資農業企業累計達到428家,實際投資25億元人民幣,承租土地23萬畝,投資領域涉及種植業、水產業、畜牧業和休閒農業等多個門類,是臺商投資大陸農業的主要地區。
臺灣高雄的吳金木來到海南後先是養豬,後來投資木瓜種植業,他成立了三亞龍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003年非典期間,他的木瓜在全國開始走紅。臺商余坤志1996年在海南創辦了三亞八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現在種植面積達到2800多畝,其中2000多畝為木瓜種植基地,主要品種為臺灣日升和臺農2號,產品遠銷北京、上海等地,今年初,在重慶舉辦的西部農產品交易會上,獲得“最受消費者喜愛產品獎”。
除了傳統種植、畜牧業之外,臺資還利用海南獨特的自然優勢發展觀光農業,瓊海伊甸園山莊就是其中一家。山莊莊主林保森先生將熱帶旅遊與農業結合,開創了海南農業觀光的新理念。
十幾年間,一批批臺資農業企業不斷擴張、分化再組合,形成了一大批規模較大的專業化生產基地。如三合利公司的洋香瓜、香蕉生產基地,佔地3800畝;環球公司的荔枝生產基地4900多畝;海昌、太平洋、千駒和鼎立等公司的芒果種植基地,每家都在3000畝以上,更為可喜的是輻射帶動了海南50萬畝芒果業。
來瓊考察的臺灣專家稱,臺商在海南投資經營農業,涵蓋了臺灣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特別在種苗繁育、種植生產、海淡水養殖加工等方面是臺灣農業的“複製品”,並在進一步擴大。
資源相似
嫁接臺灣農業海南得天獨厚
海南和臺灣作為祖國的兩大寶島,在農業生產條件方面有許多相似性和互補性。有專家指出,海南目前已全方位嫁接了臺灣農業生產,是臺灣農業的“再版”。目前在海南進入穩健期的臺資農業企業八成獲得了盈利,並有許多農產品成了海南名牌產品和“拳頭”產品。
在臺灣,農業由於受到諸多不利因素的制約,已經成為了“夕陽”產業。一位在海南投資的臺灣老闆說,因為島內市場小,臺灣農業面臨著市場開放與國際廉價農產品的進口衝擊,再加上農業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勞動力資源缺乏和土地價格昂貴,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開始向外轉移,而有著大量相似資源的海南成為了眾多企業的首選。
許多臺商談到選擇海南時都說,臺灣農業是精緻農業,研發能力強,產品優質、高檔,產量大。但是臺灣農產品如水果、蔬菜、花卉等都不宜儲存,一旦滯銷,經常血本無歸。海南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得天獨厚的熱帶資源,相對豐富的土地資源以及大陸不斷成長的市場,構築了臺商廣闊的盈利空間,瓊臺農業合作實現了兩岸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互補。
此外,海南有著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為發展水產養殖提供了廣闊而且良好的條件;豐富的觀光休閒農業資源,為臺商發展旅遊觀光農業、休閒度假農業提供了平臺;相近的語言,相同的人文和習俗,為臺商在海南經商生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優惠政策
試探性投資轉向長期投資
在瓊臺兩島農業合作18年的輝煌歷程中,臺商們獲得豐厚利益回報的同時,也見證了海南日新月異的變化。
1995年以前,到海南投資的臺資農業企業還不是很多,且規模小,大多都是試探性投資。從1995年開始,特別是1999年,國務院臺辦、農業部、外經貿部批准在海南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後,先後有400多家臺資農業企業匯聚海南。投資從最初的試探性投資轉向長期投資,投資領域從單一的農產品種植延伸到農漁業的加工、運銷、貿易,形成了農產品產業鏈的綜合配套發展。
2004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取消農業特產稅,讓投資農業的臺商們得了實惠。三亞三合利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泰南是取消農業特產稅的直接受益臺商之一,他說,這一政策使臺商減輕許多成本負擔,吸引了更多的臺商來海南投資農業。
誠心服務讓臺商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我省對他們的優待。為了讓臺商投資降低成本,建省初期,我省允許臺胞在海南成立獨資公司,對臺胞新開辦的企業,從開始獲利的年度起,第一、第二年免征所得稅,第三至第五年減半徵收所得稅。
在投資經營方面,我省還規定,臺胞可以購買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以及參股經營或承包經營現有企業。
此外,1995年,省政府還頒布了《海南省關於在瓊臺灣同胞待遇的若干規定》,給予在瓊投資的臺胞“居民待遇”。同時還進一步放寬了臺胞來瓊出入境政策。1998年10月,瓊臺兩島還實現了“臺北—澳門—三亞”和“臺北—澳門—海口”的通航,大大方便了臺灣同胞來瓊考察、投資和旅遊度假。
(來源:海口晚報網 記者:王紹兵)
編輯:越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