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環境氣候

時間:2009-11-13 14:30   來源:中國江西新聞網

  1 、 山 地

  主要山脈多分佈于省境邊陲,構成天然省界和分水嶺。山地走向多呈東北——西南方向,脈絡清晰。南部山地走向則較為淩亂。山體多由變質岩和花崗岩組成。一般海拔 1000 米左右,少數山峰達 2000 余米。全省主要山脈有懷玉山脈、武夷山脈、大庾嶺和九連山脈、羅霄山脈、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等。           

  懷玉山脈: 在省境東北,呈東北—西南走向,經贛、浙、皖 3 省邊陲至余江縣境,長 150 余公里。 低山地貌,海拔一般 500 米左右,但主峰玉京峰卻高達 1817 米。盛產銅、鉛、鋅、金、銀、鈾等礦,又以銅為最,有中國重要的銅礦生產基地—德興銅礦。森林廣布、植物資源豐富,著名的三清山風景區就在這裡。

  武夷山脈: 沿贛閩省界延伸,由北而南呈北北東走向,長達500 余公里,是全省最長的山脈。 海拔多在 1000 米到 1500 米,主峰黃崗山海拔高達 2157.7 米,號稱“江西屋脊”,是全省最高峰。鷹廈鐵路從這裡的鐵牛關穿過。

  大庾嶺和九連山脈: 則屬南嶺山脈的分支,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盤亙于贛粵之間,海拔多在 600 米到 1000 米。九連山主峰黃牛石海拔 1430 米。 由於大量花崗岩岩漿的侵入,盛產鎢、鉬、錫、鉍等有色金屬,特別是大余縣西華山的鎢礦聞名中外,有“鎢都”之譽。扼江西、廣東兩省交界的梅關,自古就是南北通道和軍事要隘。

  羅霄山脈: 係萬洋、諸廣和武功山的統稱,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蜿蜒于贛湘邊境。海拔多在 1000 米以上, 少數山峰在2000 米以上,其中南風屏高達 2120 米,號贛西屋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聞名中外的革命聖地井岡山就在這一帶。羅霄山脈除山姿峻秀、竹木蔥郁、礦產豐富外,還有中國水溫最高的溫泉之一湯湖溫泉。

  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 在贛西北。幕阜山脈向西綿延入湘,其東延余脈一山飛峙,是馳名中外的世界文化景觀—匡廬秀峰。

  九嶺山脈與幕阜山脈: 南北平行向望,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千米左右,為修水和錦江的分水嶺,其中有五梅山等 1500 米以上的山峰。

  另有延於安徽南部的黃山支脈插入江西境內,多海拔 800 米以下低山;盛產瓷土,景德鎮就在其間。

  2 、 河 流

  江西境內有大小河流  2400 余條, 常年有水的僅 160 余條。河流總長約 1.84 萬公里。全省各主要河流均匯注鄱陽湖後經湖口入長江,瑞昌、彭澤等地部分河流直接入長江,萍鄉、尋烏和定南部分河流則分屬湘水和珠江流域。贛江、撫河、信江、修河和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

  贛江:長江第二大支流,由南往北流貫全省,為江西最大河流。全長 751 公里,流域面積 8.35 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土地面積的 50% 強,水量僅次於四川省的岷江。贛江源流主要有兩支:發源於武夷山黃竹嶺的東支稱貢水,為贛江正流,積水面積約 2.7 萬平方公里;  由池江和上猶江匯合而成的西支稱章水,積水面積約 7695 平方公里。東支至贛州長 240 公里,西支至贛州長 238 公里,兩支在贛州匯合後即稱贛江。其主流貫通贛州市、贛縣、萬安縣、泰和縣、吉安縣、吉安市、吉水縣、峽江縣、新幹縣、樟樹市、豐城市、南昌縣、南昌市、新建縣等十四市、縣而後分為幹流(西支)和南、中、北四支分別注入鄱陽湖。贛江水量極為豐富,經長期測算,年平均逕流量達 687 億立方米,是黃河水量的 1.5 倍和淮河水量的 2 倍。贛江是江西主要航道,整個河系航程達 2300 多公里, 贛州至湖口航道600 余公里。若能充分開發利用,則不僅對江西省工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且有可能把長江水西係同珠江水系經贛江相連接,還可與錢塘江水系、淮河水系、京杭運河、黃河、海河相通成網,前景十分廣闊。

  撫河:又名盱江、汝水,發源於廣昌縣驛前鎮武夷山之古血木嶺。全長 312 公里,流域面積 15811 平方公里,經廣昌、南豐、南城、臨川、進賢、南昌等縣市進入贛撫平原,又有東鄉水、宜黃水等支流納入,水量增大,江面變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建贛撫平原工程,開挖排灌渠道 1400 余公里,150 萬畝農田得到灌溉與排澇之利,撫河干流也經贛撫工程整治改道荏港經青嵐湖入鄱陽湖。

  信江:又名上饒江,發源於贛東北玉山縣懷玉山區水方塘村。全長 312 公里,流域面積 15811 平方公里。 由北向東轉西南返西北經廣豐縣、上饒市、上饒縣、鉛山縣、橫峰縣、弋陽縣、貴溪市、鷹潭市、余江縣、余幹縣曲折注入鄱陽湖。主流在余幹縣分為東、西兩大支河,東支在波陽縣境內與饒河合流後入湖,西支則經余幹縣瑞洪鎮至三江口入湖。   饒河:又名鄱江,由南北兩大支流匯合而成。南支發源於婺源縣懷玉山區,名樂安河,全長 279 公里,流經德興、樂平、萬年至波陽縣,流域面積 8989 平方公里; 北支發源於安徽祁門,名昌江,全長 250 公里,經景德鎮至波陽縣,流域面積6220 平方公里。南北兩在波陽縣饒公渡匯合後稱饒河和鄱江,旋與信河東支合流,再分為主流和黃沙港二支分別入鄱陽湖。汛期鄱陽湖水往往漫至饒公渡以上,樂安河與昌江未及匯合便分別各自入鄱陽湖。

  修河:源於湘、鄂、贛邊境的幕阜山區,全長 357 公里,流域面積 14793 平方公里。流經銅鼓、修水、武寧、永修各縣,中途主要支流潦河匯入,經吳城入鄱陽湖。修河上游崇嶺迭嶂,河道轉折,灣多灘險,水力資源豐富。今在柘林修築的攔河壩,使幹流上游成為巨大的人工水庫,對全省發電量的增加和修河水量的調節以及發展灌溉都起了重要作用。 修河下游水系則錯綜紊亂,有楊柳津河、螞蟻河以及小河、王家河等多條分流。    

  3 、 湖 泊   

  江西湖泊集中分佈在五大河尾閭區。鄱陽湖為江西乃至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鄱陽湖:南起三陽、北至湖口、西達吳城、東抵波陽,南北長170 公里, 東西最寬處 74 公里,岸線 1800 余公里,洪水期(湖口水位 21 米時)湖水面積達 3841 平方公里。同期中國其他四大淡水湖面積為:洞庭湖 2820 平方公里、 太湖 2420 平方公里、 洪澤湖 2069 平方公里、巢湖 820 平方公里( 1972 年高水位時數據)。

  鄱陽湖歷史演化漫長而複雜。元古代時期為海槽,中生代早期結束海浸歷史而陸續斷裂陷落,逐漸出現湖盆雛形,隨後進一步形成湖盆基本輪廓,同期鄂、皖地區的黃梅、宿松、望江一帶亦形成彭蠡盆地。第四季紀晚更新世後,古贛江水系發育,鄱陽盆地成為河網交織的平原洼地,但尚未出現連片水域。 西周以前,受全球性冰後期海浸影響,彭蠡盆地渚水成為澤地,同時逐漸南擴至今湖口地區,長江穿澤而過。三國時彭蠡澤終於被長江分開為南北兩部分。其後彭蠡澤的江北部分不斷演化而成為今日湖北、安徽境內的龍感湖和大官湖,江南部分則繼續南滲而逐漸擴展成為獨立的大湖泊。至隋末唐初,湖面最廣,且開始得鄱陽湖之稱。此時的湖水南侵直抵南昌樵余,位於贛江下游的海昏等縣先後沒入湖底而消失于版圖。歷唐宋元明,湖水復緩緩北移,湖面亦有退縮。明清以後,湖水又再次南進,水域則不斷向東南浸潤,逐漸形成今日之鄱湖。

  鄱陽湖水面高於長江,湖水經由狹長的港道從寬僅 804 米的湖口源源不斷融入祖國的第一大河,同時把江西五大河流年均帶入的 2124 萬餘噸泥沙大量轉送長江入海,大大減緩了湖面縮小的速度。儘管長江發生較大洪水時部分江水倒灌入湖,但因為持續時間較短而影響尚有限。由於鄱陽湖容積巨大,不僅是江西全省的集水盆和五大河流注入長江的轉机站,同時也是長江水量的巨型調節器。

  鄱陽湖水生資源十分豐富,沿湖地區土質也相當肥沃,堪稱魚米之鄉。另外,入冬鄱陽湖進入枯水季節時出現了許多湖和大片沼澤,大量肥美的草根、魚蝦、螺蚌和其他水生物成為鳥類的豐盛飼料,因此大批候鳥群集鄱陽湖區越冬,其中不少屬於國際性保護珍禽。許多外國專家考察後認為,鄱陽湖區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

  江西較大的湖泊還有南昌的青山湖、象湖、瑤湖,進賢的軍山湖,九江的賽城湖、八里湖、赤湖,湖口的南北港、寬湖,彭澤的茅湖、太泊湖,都昌的北廟湖,波陽的珠湖、蓮湖和余幹的魚池湖等。

  4 、 氣 候

  江西處於北回歸線附近,春季回暖較早,但天氣易變,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熱乾燥;冬季陰冷但霜凍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氣候明顯。由於江西地勢狹長,南北氣候差異較大,但總體來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長。全省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江西省年平均氣溫 18℃ 左右。贛東北、贛西北和長江沿岸年均氣溫略低,約在 16℃ 到 27℃ 之間;濱湖、贛江中下游、撫河、袁水區域和贛西南山區約在 17℃ 到 18℃ 之間;撫州、吉安地區南部和信江中游約在 18℃ 到 19℃ 之間;贛南盆地氣溫最高,約為 19℃ 到 20℃ 之間。 全年全省極端最高溫度南北差異不大, 甚或略呈北高南低現象, 但幾乎都接近或超過 40℃,個別縣區日最高氣溫曾經達到過 44.9℃。極端最低氣溫則南北差異較大: 九江大部分地區在 -12℃ 到 -14℃ 之間,  個別縣區還出現過日最低氣溫 -18.9℃ 的極端最低值;贛南則在 -5℃ 左右,全省其他地區一般在 -7℃ 到 -12℃ 之間。

  江西年均日照總輻射量為每平方釐米 97千卡 到 114.5 千卡;都昌縣最多,銅鼓縣最少。年均日照時數為 1473.3 小時到 2077.5 小時;都昌縣最多,崇義縣最少。 

  江西多雨。年均降水量 1341 毫米到 1940 毫米,一般表現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山區多盆地少。武夷山、懷玉山和九嶺山一帶年均降水量多達 1800 毫米到 2000 毫米,長江沿岸到鄱陽湖以北以及吉泰盆地年均降水量則約為 1350 毫米到 1400 毫米,其他地區多在 1500 毫米到 1700 毫米之間。全年降水季節差別很大。秋冬季一般晴朗少雨,1977 年大部分地區整個秋冬季以陰雨天氣為主的現象較為少見。春季時暖時寒,陰雨連綿,一般在四月份後全省先後進入梅雨期。五、六月份為全年降水最多時期,平均月降水量在 200 毫米到 350 毫米以上,最高可達700 毫米以上。 這一時期多大雨或暴雨,暴雨強度為日降水量50 毫米到 100 毫米, 最大甚至可達 300 毫米到 500 毫米以上。7 月雨帶北移,雨季結束,氣溫急劇上升,全省進入晴熱時期,伏旱秋旱相連, 而從東南海域登陸的颱風將給江西帶來陣雨,緩解旱情,消減炎熱。降水量除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外,年際變化也相當懸殊,最多年份可達最少年份一倍以上。

  除廬山外,全省年均風速為每秒 1 米到每 秒3.8 米,最小為德興市,最大為星子縣。年均大風日 0.5 天到 28.5 天,最少為宜黃縣,最多為星子縣。鄱陽湖濱,贛江、撫河下游和高山頂及峽谷區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年均風速在每秒3米到每秒5米。

  全省主要自然災害有寒害、洪澇、乾旱和凍害以及持續時間較為短暫的高溫危害等。

編輯:高大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