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充分發揮閩臺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優勢,努力在緊密經貿聯繫、兩岸直接‘三通’、旅遊雙向對接、農業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載體平臺建設六個方面取得新的成效。”福建作為祖國大陸對臺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扮演著先行先試的角色。在當前經濟區域化步伐日益加快、兩岸經貿交流持續擴大、中央惠臺政策不斷出臺的新形勢下,福建應充分利用兩岸關係發展出現的新機遇,進一步發揮“近臺快攻”的獨特優勢,“著力先行先試,爭取更多作為”,率先開展對臺交流,積極落實惠臺政策,通過建立閩臺經濟合作機制,構築對臺合作的前沿平臺,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促進兩岸之間形成更緊密的經貿聯繫。
◆大力推動閩臺產業對接
儘管近年來兩岸政治關係持續冷淡和對立,但是兩岸經貿聯繫卻日益熱絡。據商務部統計,至2006年底,臺商對祖國大陸投資累計達7.2萬家,合同金額突破1000億美元,實際到資達439億美元;兩岸貿易額也首超1000億美元,其中臺灣對祖國大陸進出口分別突破200億美元和870億美元,對祖國大陸順差達660多億美元。祖國大陸不僅早已是臺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和出口市場,而且已提升為臺灣最大的資本輸出地和貿易對象。
在兩岸經貿關係日益密切的形勢下,省第八次黨代會著重提出“加強經貿合作,推進產業對接”,這對於推動閩臺經濟交流合作向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去年以來,福建省政府發佈了《福建省“十一五”閩臺產業對接專項規劃》和《關於實施福建省“十一五”閩臺產業對接專項規劃的若干意見》,制定了打造海峽西岸製造業基地的目標,併為有效利用臺灣產業優勢資源,加強兩岸產業對接制定了具體策略,為閩臺產業對接發揮了實質性作用。近年來,臺商在福建投資的製造業層次不斷提升,正逐步形成閩臺產業合作分工的新格局,在石化、機械和電子資訊方面的產業分工與合作已逐步由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並從垂直分工向水準分工方向發展,初具較強的產業關聯度和發展鏈。目前,福州和廈門的海滄、杏林、集美四個臺商投資區已成為兩岸產業對接的集中示範區。去年,福建新批合同臺資19.5億美元,實際到資14.2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臺資110億美元;閩臺貿易額達56.07億美元,增長15%,累計達450億美元。福建已初步形成多個臺資產業集群,以華映、冠捷、友達光電等為代表的電子資訊產業集群,以東南汽車等為代表的機械產業集群,以翔鷺石化、正新橡膠等為代表的石油化工產業集群等三大臺資主導產業集群,推動閩臺產業對接向縱深方向配套發展。
在農業合作方面,福建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推動閩臺農業對接,率先發佈祖國大陸首個《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發展規劃》,成立全國唯一的兩岸林業合作試驗區,開辦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通過舉辦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覽暨項目推介會等各種平臺,密切閩臺農業交流與合作。2006年,福建新增臺資農業項目120個,合同利用臺資1.8億美元。目前,全省已累計引進臺資農業項目1903個,合同利用臺資23.4億美元,實際到資13.3億美元,成為祖國大陸農業引進臺資最多、對臺合作平臺最大的省份。
◆率先突破閩臺直接交流
擴大兩岸直接、雙向交流,是兩岸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兩岸同胞利益之所在。隨著兩岸經貿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貿關係的日益密切,兩岸民眾基於經濟利益的現實需要,通過各種方式與途徑,要求臺灣當局進一步放寬政策限制,從而促進兩岸直接“三通”逐步取得進展。在兩岸直接、雙向交流的發展進程中,福建率先突破,取得明顯成效。1997年,閩臺海上定點轉机直航正式啟動,廈門、福州與臺灣高雄港率先開展海上集裝箱班輪試點直航,並且進展順利,至2006年累計營運443萬標箱。2001年,金門、馬祖客運相繼直航廈門、福州、泉州,率先實現福建沿海地區海上客運直航,客運量從當年的2.5萬人次增至2006年的66.9萬人次,累計運送旅客達190多萬人次,其中廈金航線出入境旅客累計達177萬人次。繼2004年廈門航空公司參與兩岸春節客運包機之後,2006年兩岸包機直航新增廈門航點,並實現從“春節包機”到“節日包機”的轉變。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地區旅遊先後啟動,標誌著閩臺旅遊雙向對接正式開始,率先邁出祖國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第一步,至2006年底,赴金、馬旅遊的福建居民已達2.5萬人次。目前,以臺灣在祖國大陸投資的工商界人士為主體的民間力量,以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在野黨為主體的島內政治力量,在兩岸直接、雙向交流問題上已與祖國大陸取得基本一致的共識,並以各種方式敦促、推動臺灣當
局儘快開放全面直接“三通”。2007年,預計在包機週末化和常態化、祖國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等方面會有所突破。
◆積極落實惠臺先試政策
自2005年連戰、宋楚瑜相繼訪問祖國大陸以來,祖國大陸先後在臺灣農產品零關稅進入大陸以及檢驗、檢疫等方面出臺許多惠及臺灣民眾的政策措施。2006年,首屆兩岸經貿論壇以及隨後的博鰲兩岸農業論壇進一步推動兩岸經貿交流與農業合作進程,積極落實有關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協議,使臺灣民眾尤其是農民真正從兩岸交流中獲得益處。圍繞中央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惠臺政策措施,海峽西岸經濟區應著力構築全新的政策機制,先行先試,逐步推動。這些政策主要包括:在鼓勵臺商投資方面,支援現有臺資企業發展,保護臺商合法權益,繼續辦好臺商投資區,逐步擴大其功能與範圍,對臺商投資項目審批予以政策傾斜,爭取涉及國家宏觀調控的臺資項目,採取個案審批,優先安排,大型臺資項目的審批標準適當放寬;在金融合作機制方面,一些帶有“試驗性”的政策措施可在區內先試行操作,總結經驗後再推至其他地區,如適當降低臺資銀行的準入門檻,減免設立分行的過渡期;在產業合作機制方面,密切與臺灣行業協會、企業的聯繫,採取傾斜政策,大力引進機械、電子、石化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重點領域的產業,引導臺商向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投資,吸引臺灣資訊諮詢服務業及其他工商服務企業前來投資;在農業合作方面,落實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政策,加快兩岸現代林業合作試驗區發展,推動廈門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霞浦臺灣水產品銷售集散中心和漳浦、漳平、福清等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在交通聯繫機制方面,利用“金馬直航”和“試點直航”政策,發揮福建與金門、馬祖、澎湖直接往來的通道作用,擴大直接往來的成果以及直航口岸的功能與範圍,探索實現兩岸“大三通”的有效途徑,打開“大三通”的缺口,推動“小三通”航線延伸至臺灣本島;在人員交流機制方面,在開放臺灣同胞“落地簽證”、“落地簽注”和授權福建省簽發五年期《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的基礎上,可考慮更長期或靈活的臺胞簽注手續或免簽條件,爭取和推動將祖國大陸一般人員赴臺審批權下放給地方檯辦,由當地根據實際靈活操作;在城市交流機制方面,在條件成熟時,區內的一些地區,如福州、廈門、漳州、泉州等可先行與臺灣的基隆、高雄、宜蘭、臺南等建立某種城際交流關係。可見,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對臺經濟政策的試驗場所,就是具體造就對臺經貿交流的特殊環境,以作為對臺經貿政策創新的重點和發展方向。
◆努力打造閩臺合作平臺
當前對臺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擴大兩岸經貿交流,打造兩岸合作平臺。據此,著眼于“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採取“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兩岸經濟合作”的策略,積極探尋並構築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兩岸經貿合作平臺和機制。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越來越深入的形勢下,雖然市場力量仍是兩岸經貿關係的主要動力,但是制度性的經貿安排在適應區域化發展、應對“邊緣化”危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兩岸產業分工,不單純是兩岸產業互補性的體現,更是全球產業分工中的一個環節。加入WTO後的兩岸經貿關係雖然在本質上屬於“中國主體同其單獨關稅區(臺灣)之間的經貿交流,納入對外經貿管理體系進行管理”,但是純粹由市場力量推動、民間自發行為構築的功能性經濟一體化已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兩岸經貿關係需要從功能性一體化走向制度性一體化。2004年,祖國大陸與港澳簽署的CEPA相繼生效實施,使港澳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在祖國大陸佔有更大的市場,也使港澳產業尤其是服務業在祖國大陸市場與臺灣產業的競爭具有更強的優勢,其貿易轉移和創造效應對港澳經濟的促進也遠較臺灣大。臺灣產業界人士紛紛採取措施間接利用這一制度性安排,並積極敦促臺灣當局與祖國大陸合作,做出適合於臺灣產業轉移的相關安排。為此,應積極促進祖國大陸與港澳在CEPA框架下的經濟合作,進一步發揮對臺灣的示範效應,並尋找有利時機,在條件成熟時,按照WTO所認同的授權原則,在海峽西岸經濟區政策試驗的基礎上,由中央政府特派或授權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與臺灣有關方面商談制度性一體化下的經貿合作,為兩岸要素流動、經濟合作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保障。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首屆“兩岸經貿論壇”開幕式中指出,擴大對臺經貿合作,可以“區域對區域”進行,一些對臺政策可以首先在局部地區、局部領域和局部產業中試行,通過政策試點,取得經驗。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我省要“發揮對臺優勢,構築前沿平臺”,“著力先行先試,爭取更多作為。”從海峽西岸在未來兩岸關係中的戰略地位著眼,福建應在立足現有對臺經貿交流成果的基礎上,積極構築對臺交流與合作的前沿平臺,進一步認真研究臺灣社會群體的經濟需要、經濟主張,在不損害祖國大陸相關群體利益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以經貿為紐帶,繼續實行“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政策,實施有利於吸引和爭取臺灣人民的經貿政策,有步驟地讓一些帶有探索性的交流合作議題在一定範圍內試行,積極發揮“政策試驗”的功能,逐步完善經濟合作機制,在條件成熟時,再擴大到其他區域。可見,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深層意義在於創建對臺經濟合作新平臺,即將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對臺經濟政策的試驗場,整合創新現有對臺經貿政策,使之走向規範化,為即將到來的全面合作提供經驗,因而其近期目標是在“試點直航”和“金馬直航”的基礎上,以兩岸直接“三通”為突破口,達成兩岸特定區域之間全面、直接、雙向的經濟交流與合作,率先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遠期目標是為兩岸經濟一體化進行全面的政策準備。(作者是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導) 來源:海峽西岸經濟區網
編輯: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