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消息:《聯合報》今日發表新聞分析指出,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兩岸政策遲不鬆綁;如果回避兩岸直航等開放政策,再開第二次經發會,又能期待能達到哪種提振景氣的效果?
該分析文章中指出,四年前第一次經發會提出的最重要結論是,拿掉兩岸關係“戒急用忍”的教條,改為“積極開發、有效管理”,推動兩岸達成“三通”協議。但四年來,只看到當局“加強管制”兩岸關係,完全沒有積極開放。
文章因此質疑,如果當局連重要結論都可以忽視成這樣,何必再開第二次經發會?
文章說,有經濟學者回顧四年來的經濟發展,認為最大憾事,就是當局沒有確切落實第一次“經建會”的重要決議,即化解“九二共識”分歧,積極開放兩岸關係。學者說,大家當時那幺認真開會,但四年後檢驗,發現“那次開會,只是一個幌子”。
學者分析,兩岸產業結構本來就有合作空間,這也是四年前產業與學術界透過經發會,建議當局要“積極開發”的原因。這幾年來,代表臺灣主流的產業大廠,如聯電、奇美等都跑到大陸去投資,尋求企業成長和佈局。如果第一次經發會會後執行進度有效果,為什幺臺灣產業跑走的這幺多?
文章中強調,“經建會”號稱第一次經發會執行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但因為最重要的兩岸政策沒有做到,使得“百分之九十九高效率”只是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數字,抵不了兩岸政策百分之一達不到的影響力。如果當局沒有誠意正面開放兩岸經貿政策,第二次經發會可能只是另一次勞民傷財的大拜拜。
來源: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