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5日電陳水扁宣佈“三合一”選舉後召開“第二次經濟發展諮詢委員”,“行政院經建會”已邀集工商團體就議題交換意見,“行政院”也將召開籌備會希能于農曆年前舉行。“二次經發會”真能解決臺灣當前經濟問題嗎?臺灣《中華日報》今日刊文指出,兩岸“三通”不通,“經發會”開也徒勞。
文章指出,依“經建會”追蹤考核,首次“經發會”所達成的322項共同意見,達標率達90%,表面上看來相當亮麗,但在“數字假面”的迷思下,4年來經濟仍然每下愈況,實質經濟成長率平均只有2.88%,其原因在於未能落實的10%都指向兩岸政策。“笨蛋,問題在經濟”這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專題,圖庫)當年的名言,在臺灣應改為“笨蛋,問題在兩岸”。
文章寫道,首次“經發會”將大陸投資政策“戒急用忍”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同時主張開放兩岸“三通”。但兩岸關係未有進展,“管理的多,開放的少”,“經發會”因而予人“經發不會”的負面印象。根據統計,大陸與香港市場佔臺灣總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佔臺灣對外投資一半以上;臺灣外銷接單中超過40%以上在大陸生產;電子產業外銷接單更有75%以上在大陸生產。兩岸貿易產業關聯性遠高於任何其他地區,扁政府在政策上自我限縮,根本昧于臺灣經貿現實。
二次“經發會”召開在即,六大工商團體匯集各界意見提出議題,初步方向包括:一、改善投資環境;二、吸引島內資金回流和島外資金來臺投資;三、提振信心活絡股市;四、改善與落實兩岸經貿關係;五、提升產業創新及提高附加價值。議題仍在兩岸經貿關係打轉。
證諸長榮集團月前在上海國際海運年會提出7大建議,兩岸應全面開放直航,以提高兩岸航商競爭力。外商也呼籲兩岸應儘速“三通”直航,臺灣才有落實營運中心的可能,可見改善經濟環境非改善兩岸經貿關係不為功。
文章最後指出,臺灣經濟沉疴由來已久,病灶在於政策擬定深受意識形態制約,“捏怕死,放怕飛”,終落得臺商相率出走,外商信心瓦解。事實上,如能有條件的開放“三通”,並放寬大陸投資凈值上限40%,透過兩岸經貿“解鎖”,即可打通臺灣經濟任督二脈。審諸二次“經發會”不擬邀請在野黨參加,自設門檻于先,所達成的兩岸政策之共識要能落實也就難以期待;果是如此,二次“經發會”不開也罷。
(來源:你好臺灣)
編輯: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