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三通”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由之路

  時間:2005-11-16 14:23    來源:     
 
 

盛九元

 
    
       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實現兩岸直接、雙向“三通”一直是兩岸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標,無論是從兩岸人民往來便捷化、經貿交流便利化,還是從緩和兩岸關係、為兩岸開展政治對話營造合適氣氛角度分析,“三通”都是不容回避的議題。從一定意義上看,“三通”不僅是兩岸間必須儘快予以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兩岸關係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三通”問題是經濟問題,因此解決方式力求單純化、簡單化。 
    
       二十年兩岸交流,交往的歷程表明,“三通”的發展對推動兩岸經濟合作與交流的深化與發展,促進兩岸經濟發展,提升兩岸經濟競爭力,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三通”的逐步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交流、交往,兩岸經貿往來日益呈現出一定的融合態勢:臺商在大陸的投資項目已近6萬項,投資金額600多億美元。2003年兩岸貿易總額將突破500億美元,臺商在大陸的投資領域日益拓寬,投資技術含量、層次不斷提升,推動了大陸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有助於大陸經濟水準的提升,而且對加快臺灣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臺灣外貿增長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隨著兩岸經濟合作領域的不斷拓展,兩岸經貿人員交流也日趨熱絡,兩岸經濟、科技、航運、金融等領域的學術研討會紛紛舉行。兩岸航空、海運業者已在有關空運、海運方面進行長期的交流與合作,“三通”的技術問題已基本解決。事實證明,“三通”的發展有利於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間接或直接為增進兩岸人民的了解,為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由此可見,“三通”問題首先是一個經濟問題,應當盡可能以經濟方式解決,解決方式也可以儘量單純化、簡單化。大陸方面提出由兩岸民間行業組織協商“三通”問題,就是一種務實靈活的辦法。在這一問題上,大陸的立場是明確的,解決問題的態度是富有誠意的。 
    
       二、實現兩岸直接雙向“三通”,不僅有助於緩解臺灣當前的經濟困境,也將為提升兩岸經濟的合作層次提供更堅實的平臺。 
    
       自2002年1月,兩岸先後加入WTO以來,兩岸現有的經濟合作格局面臨一系列的調整,同時也為兩岸經濟整合提供新的契機。而且,隨著亞太經濟格局的變化,尤其是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兩岸經濟合作模式也有必要進行相關調整。凡此種種皆表明,實現兩岸直接雙向“三通”已成為發展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民眾往來的必然選擇。 
    
       目前,臺灣經濟陷於困難階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兩岸關係緊張則是導致島內人心浮動、投資不振的關鍵因素。二十年來的兩岸經貿交往充分表明,兩岸經濟強烈的互補性是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主動力,兩岸經濟發展各有優勢和不足,存在大量多層次、多方面互補與合作的空間。而且,兩岸同胞同宗同文,具備開展經貿交流的有利條件,兩岸之間的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市場空間、技術水準和行銷經驗等資源如果得以有效配置、必將產生乘數效應。12月17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表的兩岸“三通”政策說明書指出,“早日實現直接、雙向、全面“三通”,將使兩岸獲得更充分的資訊、更便捷的運輸、更暢通的資金流動和更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各得其所,發揮潛能,大大提高兩岸經濟的競爭力,加快共同發展,促進中華民族經濟的全面振興。 
    
       三、臺灣當局以“拒統謀獨”的政治需要為前提,將“三通”問題複雜化、泛政治化,從而嚴重阻礙“三通”問題的解決。 
    
       兩岸直接“三通”對於臺灣來說具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對這一點,島內業界和民眾具有深切體會,甚至連臺灣當局也無法否認。但是,從李登輝到陳水扁,臺灣當局在兩岸“三通”問題上歷來以“拒統謀獨”的政治需要優於經濟利益為考量,長期漠視兩岸業界和民眾強烈要求早日直航的呼籲,以所謂“安全、尊嚴、對等”為藉口,不惜犧牲業界和民眾的經濟利益,拒絕與大陸直航,使兩岸直航問題長期懸置不決。面對大陸關於兩岸“三通”,可以透過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解決的主張,臺灣當局又以“沒有公權力難以解決‘三通’中的‘管轄權’”問題予以回避。這充分表明臺灣當局在解決“三通”問題上毫無誠意。 
    
       實現直接、雙向、全面“三通”,是提升兩岸經濟合作層次的前提,也是兩岸關係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

       來源:《兩岸關係》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