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道,對於臺當局“陸委會”宣稱將加入“政策面審查”管理臺商對大陸投資,島內工商界表示願意配合,但也希望負責審查的單位不能只為執政黨的意識形態服務,否則就是逼民間用作弊的方式逃避規範,是在捨棄臺灣人的利益。
據報道,臺當局昨天公佈了兩岸經貿“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配套“機制方案”,以落實緊縮兩岸經貿政策,限制臺商投資大陸。島內工商界業者表示,過去臺當局推行“戒急用忍”的兩岸經貿政策,很多商機拱手讓人,卻管不住該管的行業或廠商繼續西進。既有這种經驗,何必增訂綁手綁腳的規定,徒增臺商的經營成本?科技業者認為,對那些投資大陸金額超過臺當局標準或特定未開放登陸的產業,新措施將不利大陸佈局。
臺灣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戴勝通指出,現在當局要做的,除了“積極管理”,更應該強化“亞太營運中心”,讓臺商“心留臺灣”,效果會比管理更有效。
臺灣石化公會表示,如果政策朝向開放,當然願意配合,但若政策只重積極管制、不在有效開放,臺灣企業將喪失競爭力。
臺灣商業總會常務監事王應傑表示,“政策面審查”的代表,應該要島內的產官學界、各黨派都有,不能只有執政黨的人馬,“如果政策面審查只是為了服務執政黨的意識形態,乾脆不要審查。”
臺商交流協會理事李治臺認為,“積極管理”只是意識形態的作法,是在捨棄臺灣人的利益,“拿民眾來做管理,卻不管理自己”。臺當局現在的作法是逼著民間用作弊的方式逃避規範。
有評論人士指出,臺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兩岸經貿的合作與交流。長期以來,外部需求一直是臺灣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而大陸則在臺灣的外需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據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估算,臺灣對大陸出口每增加1元,可誘發臺灣各產業增加值2元。可見兩岸經貿有力地支撐了臺灣經濟。對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進行限制,最終受損的是臺灣經濟和臺灣民眾利益。(趙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