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首頁 要聞 最新動態 兩岸經貿回眸 經濟一體化 “十一五” 北京奧運 臺商明天更好 陳水扁阻撓兩岸經貿
 
 
大陸經濟走向與兩岸經濟合作
 
 
  來源:      日期:2006-03-16 12:32

 

    從兩岸經濟關係的現實和學者對兩岸經濟合作的模式的描繪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營運中心模式;一體化模式;維持現我模式。“營運中心模式”,以臺灣“亞太營運中心”最為典型,其設想是想使臺灣成為整個中國經濟區(兩岸三地)中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區域;維持現狀模式基本上代表了兩岸經濟合作的現況,其特徵從臺灣方面看是“官冷民熱”、從大陸方面看是“官民均熱”;經濟一體化模式則是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學者設想中的由兩岸官方椎動的達成兩岸經濟利益最大化模式。

    但目前三種模式都遇到障礙:如果說臺灣“亞太營運中心”的設想十年前還有其地理上和體制上的優勢和可行性,如今已基本失去,再推動已經晚矣。維持現狀模式已不能滿足兩岸經濟交往的要求和外部條件變化,正尋求突破。而從經濟角度而言最具可行性的一體化模式則受阻于政治因素,例如,臺灣方面原提倡建立“兩岸共同市場”的設想又返回到“亞太營運中心”的思路上去了。總體而言,這三種模式其實源於兩種思路,一是融合思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是隔離思路(你是你,我是我)。筆者認為,就趨勢而言,兩岸經濟合作應是走融合之路。

    中國大陸經濟走向

    過去20年,中國大陸年均GDP以近10%的增長速度迅速上升,較世界平均增長率高出近3倍,並帶動著香港、臺灣經濟的升級和發展。

    大陸經濟實力人為增強。以GDP衡量,1990年日本GDP總值為58033億美元,是兩岸三地的4.9倍,而12年後的2002年日本與兩岸三地GDP比值大幅下降至2.4倍。其中,1990年日本GDP為中國大陸的7.9倍,2002年則僅為3.2倍。

    未來10-20年中國大陸仍有機會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北京申奧的成功和加入WTO以及西部大開發的實施這三個積極因素強化了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勢頭。以2003年一季度的經濟情況看,大陸GDP為235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9%,比去年同期加快2.3%,創1997年以來同期增長新高,且幾個最重要的經濟指標如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城鄉居民收入都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僅從對外經濟的情況看,大陸一季度進出口總額增長124%,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6.7%,這樣良好的成就與加入世貿組織的積極效應有關,可以預期,擁入世貿組織的積極效應將在今後若干年內將進一步釋放。

    兩岸經濟合作新機遇

    中國大陸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十年前,世界銀行發表了一份《全球經濟展望和發展中國家》的報告,對兩岸三地經濟進行了分析和預測,今天重溫,會發現其推論雖仍顯保守,但大部分相當準確。該報告將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作為一個分析單元,稱之為“中華經濟區”(Chinese Economic Area-CEA),認為,“中華經濟區”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第四個增長極,該報告指出,“中華經濟區”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首先,作為一個主要的貿易集團,中華經濟區有助於提高其貿易夥伴的增長潛力;第二,由於在低工資和低技術的出口方面享有比較優勢,中華經濟區將導致一些國家,特別是泰國和馬來西亞,向重工業和技術密集產品方面調整,從長遠看,中華經濟區的產品將取代工業國家的產品,從而工業國家的產業需要轉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業;第三,中華經濟區的崛起與三十年前日本崛起時一樣,將推動世界經濟的重大調整。隨著時間推移,中華經濟區將成為工業世界出口高技術和資本產品的一個主要市場,大大拓寬世界市場。報告認為,中華經濟區與美國、歐洲和日本這中個增長極之間的合作性政策是至關重要的,還需要有一個相互的、自由與開放的貿易政策。而且自90年代以來,中華經濟區的對外貿易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另外,據統計,中國大陸已成為東亞各國(地區)的最大的資本流入國,佔東亞各國(地區)接收外資總額的比例高達60%左右,金額達5000億美元左右,其中,中國香港、臺灣佔比例的66.4%。世界上最大500家跨國公司已有近400家在中國大陸投資2千余個項目。這些都是推動未來大陸經濟發展和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基礎。

    兩岸經濟合作強化有助於雙方經濟的發展。如今,兩岸經貿聯繫之緊密可以說是史無前例。1979-2002年,兩岸貿易平均年遞增率高達36%以上,據統計,僅兩岸貿易對臺灣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率就已達1-2個百分點。大陸已是臺灣的第一大出口地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在投資方面,對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有70%左右來自臺灣和香港,其中,臺灣僅次於香港、美國,是大陸第三大外資來源地區;在分工方面,兩岸已有緊密的垂直、水準分工的形態。至2002年,大陸累計批准設立臺資項目51200余項,:合同臺資555.64億美元,實際到位295.79億美元。近十年來有74%的臺商對外投資地是在大陸,祖國大陸已是臺灣累計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顯示了兩岸經貿對整個中華經濟區經濟的穩定的推動作用。另外,自2001年開始,兩岸三地的對外貿易總額已達1200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二大貿易體(英國20390億美元、德國10531億美元、日本為8581億美元)。

    加入WTO和北京申奧成功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兩岸加入WTO意味著兩岸必將進一步開放市場。特別是中國大陸,加入WTO還意味著大陸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全面接軌,特別是與美日兩國經濟聯繫再上一個臺階,推動中國大陸經濟加速發展的“一級火箭”點火,並帶動兩岸貿易相互依存合作關係的發展,將之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中日美三國關係的未來將是全面合作、對接,而非對抗、對決。中國大陸這一空前的發展建設機會其實也是全體中國人的機會。臺灣如何在新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與祖國大陸特殊的密切關係,是值得研究和推動的。

    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的建議

    從歷史的角度看,臺灣經濟最大的特點在於其是一個沒有自己經濟縱深的經濟體。百年以來,基本上是獨立生存于中國大陸經濟之外,幾乎沒有與中國大陸經濟榮辱與共的記憶。我們知道,馬關條約後,臺灣是典型的殖民地經濟,完全依附於日本;作為一個沒有自己經濟縱深的經濟體,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臺灣首先是美國,後是美日兩個經濟中心的“邊緣經濟體”。在這一時期,臺灣經濟的發展是成功的,既避免了脫離經濟核心的“邊緣化”,又成功地實現了“經濟起飛”,躋身於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NES)。

    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臺灣內外經濟環境劇變,臺灣經濟進入了新的轉型期,面臨嚴峻挑戰。這次轉型涉及經濟體制變革、發展策略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國際經濟關係變化。臺灣經濟在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也面對極大的機遇,這就是臺灣是否參與中國大陸經濟在東亞區域經濟中的核心化進程,將中國大陸視為其經濟發展的“腹地”,參與中國大陸經濟在區域經濟中的核心化和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如前所述,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和海峽兩岸經濟聯繫日趨緊密是東亞經濟發展格局近十年以來最新、最重要的特徵。中國大陸經濟正在形成東亞經濟穩定、發展新的核心,與日本、“四小”東盟構成了東亞經濟的兩強四方的新格局。中國大陸已經開始具備成為經濟核心的幾個條件:1、市場足夠大;2、產業結構足夠全;3、影響力足夠大;4、貨幣為區域主要貨幣之一;5、與各經濟體的聯繫足夠緊密;6、發展足夠穩與快。

    當前,從經濟上來看,臺灣首次如此深與廣地參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進程,第一次與大陸經濟興衰息息相關,兩岸經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功能性一體化”特徵。近年來,臺灣無論在投資、貿易、市場、技術等各個方面與中國大陸的聯繫日趨緊密,從長遠看,在中國大陸快速發展、兩岸經濟聯繫日趨緊密的背景下,其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的經濟生存與發展能力受到重大挑戰。抽象些說,無政府參與的、無雙方共同制定制度規範的、自發的“功能性一體化”,向政府參與的、雙方共同制定制度規範的、自覺的“制度性一體化”的過渡,從目前的大勢來看,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從國際經濟的現實來看,臺灣參與核心化進程,主要有兩大好處:第一是推動經濟發展;第二是防範金融風險。換一角度看,臺灣若遊走于區域經濟核心之外,不融入區域經濟發展核心,不參與有關遊戲規則的制定,不參與危機防範機制的建立,不參與區域經濟結構的重構,勢必使臺灣經濟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很難避免意味著經濟發展減緩、抗風險能力減弱的經濟邊緣化。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原動力就是中國大陸經濟在東亞區域中的核心化,換言之,中國大陸經濟的核心化進程將與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步。值得強調的是,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是大陸經濟的核心化,兩岸經貿關係應建構在大陸經濟核心化的基礎之上。

    因此,建議兩岸近期可研究推動建立兩岸:

    1、經濟資訊交流機制,如建立常設性的兩岸經濟論壇,它是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基礎性工作,能加強雙方的互相了解;

    2、法律協調機制,臺商務仲裁合作,兩岸商務仲裁機制的建立,可以將其視為兩岸經濟一體化的一個演練,可從解決商務糾紛開始,過渡到商務仲裁協商會議一一商務仲裁協議一一商務仲裁委員會一一商務仲裁法院。從民間的、低階的、協商的、磨合的,過渡到官方的、高階的、法制的、合一的;

    3、推動行業範圍內經濟一體化,如建立電訊共同體、郵電共同體等。 

 來源:國務院臺辦網站 作者:曹小衡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