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社論說,1997年7月亞洲金融風暴爆發迄今屆滿十年。當初受創嚴重的東亞各國,近年來由於改革成功,出口增加,貿易轉為出超,外匯存底大增,股市繁榮,貨幣升值,經濟恢復高成長。如此亮麗的表現,世界銀行稱為亞洲經濟大復興,然而臺灣呢?
社論說,1997年7月2日泰國中央銀行因國際投機客的攻擊,放棄固守14年的緊盯美元匯率政策,放手讓泰銖貶值,當日泰銖巨貶18%,隨即引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協會員國貨幣巨幅貶值及股市急劇下跌。鄰近經濟體質較佳的新加坡及臺灣亦遭波及,唯因應得當,傷害不重;卻觸發遠在東北亞的韓國及日本的金融危機,乃至全球股市及匯率的波動。
東亞多數國家受到嚴重衝擊,以致匯率體制崩解、金融體系失序,經濟嚴重衰退。東亞主要國家與地區中,除新加坡、臺灣及當時外匯還在嚴格管制的中國大陸,1998年經濟維持正成長外,其餘均淪為負成長;其中泰國及印度尼西亞經濟均呈兩位數的負成長,衰退極為嚴重;馬來西亞及韓國經濟分別負成長7.4%與6.7%,香港也負成長5.3%;日本負成長2%,菲律賓負成長0.6%,受創都不輕。
該次亞洲金融風暴,表面上是國際投機客的挑釁,實質上,是該等國家經濟早已出了問題,挑釁者才有機可乘。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前幾年,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韓國都保持高度經濟成長,已隱藏許多結構失衡問題,經濟擴張過速,外債大增、貿易大量入超、財政鉅額赤字,以及過熱的景氣造成股市及房地產市場泡沫式的發展等,一旦國內外情勢丕變,極易釀成重大經濟危機。在國際投機客認為有機可乘,出手操作時,更引發市場預期心理,遂造成各國貨幣急貶及股市重挫等連鎖反應。加以各國政府在風暴初期,誤以為貶值壓力只是外匯投機客的炒作行為,未清楚認識其本身經濟結構失衡問題,因應失當,終於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此,國際貨幣基金(IMF)及工業國家為協助各受創嚴重國家,給予鉅額貸款紓解面臨困境外,IMF還提出嚴格的經濟改革條件,從調整結構,增強經濟體質,建立合於市場需要的制度著手。受創各國痛定思痛,在風暴平息過程中,積極推動各項經濟改革,勵精圖治的結果,近年來經濟成長表現優異,再度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焦點。
社論進一步指出,回過頭來看臺灣,亞洲金融風暴對臺灣雖未造成嚴重衝擊,但2000年政權輪替後,民進黨“執政”不到半年內,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將已興建三分之一的第四核能發電廠停建,震驚海內外,顯示臺灣當局政策缺乏一貫性,連與海外廠商所簽訂設備採購合約都可取消,毫無誠信可言,嚴重破壞多年辛苦建立的良好投資環境。不久核四雖恢復興建,但傷害已造成;加以臺當局以意識形態治臺,施政目標在選票,因此經濟發展一蹶不振。
且就近年來臺灣三項重要經濟指標與東亞各國比較,高低立見。過去臺灣都是領先群倫,而今卻掉到末段班,怎不令人惆悵!
第一,最近臺灣的股市在外資大力捧場下,股價指數已大幅回升,至本月26日上升至8,866點,但仍較亞洲金融風暴前1997年7月1日的9,030點,下跌1.8%;而其他東亞國家股市,都大幅超越風暴前。其中韓國及印度尼西亞股價指數同期間上升一倍以上,新加坡、香港、泰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亦上升30%以上至82%。臺灣敬陪末座。
其次,最近三年(2004-06)出口平均每年增加率,臺灣增加14.1%,遠落在新加坡增加24%之後,亦較韓、泰、馬、印度尼西亞增加15.3%至18.9%低,僅高於香港及菲律賓,在東亞八國及地區中,排倒數第三。
第三,最近三年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臺灣為4.96%,在東亞八國及地區中,僅較韓國的成長4.6%高,低於其他各國,居倒數第二。
以上三種指針所顯示的,是亞洲經濟興起,臺灣獨憔悴;也凸顯臺灣自政權輪替以來,除在位的大官們及財團外,絕大多數老百姓都陷於痛苦中。而今“馬蕭配”提出“拼經濟”,將是自民進黨“執政”的“政治挂帥”、“選票第一”,恢復到早年的“經濟挂帥”,正合絕大多數老百姓的期望。除非謝陣營有更高明的拼經濟論述,“大選”結果如何,幾可逆料。
來源:人民網
編輯:芳翼 |